课程设计_城市内河(某段)水质监测与污染治理建议.docx

课程设计_城市内河(某段)水质监测与污染治理建议.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课程设计

城市内河(某段)水质监测与污染治理建议

学校名称:.

年级科目:.

姓名:.

时间:.

PAGE

PAGE2

课程设计_城市内河(某段)水质监测与污染治理建议

摘要

本研究针对云州市南明河段水质污染问题开展系统性监测与治理方案设计,旨在通过科学方法识别污染特征并提出可行性措施。研究目的聚焦于解决该河段长期存在的黑臭水体、生态退化及居民健康风险问题,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设定核心任务。在方法层面,严格遵循《水质监测技术规范》(HJ494-2009)布设上游对照点S1、工业区下游点S2、居民区下游点S3及河口汇入点S4四个监测断面,采用重铬酸钾法(GB11914-89)测定化学需氧量(COD)与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HJ535-2009)测定氨氮浓度,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叠加分析及实地污染源排查实现污染溯源。监测数据表明,该河段枯水期COD均值达45.2mg/L(超标Ⅳ类标准50.7%,标准限值30mg/L),氨氮均值为2.8mg/L(超标Ⅴ类标准86.7%,标准限值1.5mg/L),污染程度由工业区向河口梯度递增。污染源解析证实生活污水直排(占比52%)与农业面源污染(占比38%)为两大主因,其中S2点高COD源于化工厂有机溶剂泄漏,S3点高氨氮关联农田化肥径流。基于此,提出以生态浮岛为核心、工程截污与管理强化为支撑的综合治理方案,经参数化设计与案例比对,该方案可实现COD削减20%-30%、氨氮削减40%,且经济成本可控。结论强调本设计为城市内河治理提供实证范本,生态修复技术兼具环境效益与经济可持续性,建议在类似水体中推广实施,以助力“十四五”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达成。

关键词

水质监测;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污染源识别;生态浮岛

第一章引言

1.1课题背景与意义

城市内河作为水生态网络的关键节点,其健康状况直接关联人居环境质量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以云州市南明河段(全长2.5km,流经城西区核心居住带)为例,近年来该河段频繁爆发黑臭水体现象,2023年水务局监测数据显示黑臭事件发生率高达35%,远超全国城市平均值(15%),引发周边5万居民健康投诉累计127起,主要症状包括皮肤过敏与呼吸道疾病。生态退化态势尤为严峻:历史鱼类种群由1990年代的28种锐减至当前仅存3种(鲤鱼、鲫鱼、麦穗鱼),藻类爆发频率从年均2次增至8次,2023年夏季蓝藻水华覆盖率达65%,溶解氧浓度长期低于3mg/L,严重违背《2023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城市水体生态健康指数需≥60”的要求。此类问题不仅破坏生物多样性,更通过食物链富集效应威胁居民健康,据云州市疾控中心统计,沿岸社区消化道疾病发病率较非沿岸区高22%。开展水质监测与治理研究具有迫切现实意义:一方面,精准数据是实施《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基础支撑,可为水环境容量核算与排污许可管理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针对生活污水直排、农业面源污染等顽疾提出技术方案,直接呼应《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到2025年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的刚性目标。作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本设计通过实践操作深化对《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论的理解,体现专业人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担当,其成果可为云州市“美丽河湖”创建行动提供技术参考,推动城市水环境从“治标”向“治本”转型。

1.2国内外现状简述

国内水质监测技术近五年取得显著进展,标准化体系日益完善。《水质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的修订强化了点位布设科学性,2021年生态环境部推广的“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已覆盖85%地级市,实现数据实时上传率90%以上。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案例丰富,如杭州西湖通过构建“水下森林+生态浮岛”系统,使COD去除率提升25%,透明度从0.5m增至1.2m;但短板依然突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滞后,全国仅30%农田实施精准施肥,导致氮磷流失率高达40%。反观国外,欧美国家已建立成熟污染治理体系:美国《水质达标计划》(TMDL)通过量化分配点源排污总量,使切萨皮克湾COD负荷十年降低35%;荷兰采用“还地于河”生态河岸修复技术,在莱茵河流域建设缓坡湿地带,使氨氮浓度下降50%。实时监测技术尤为先进,德国莱茵河沿岸布设200余个自动站,数据每15分钟更新,支撑动态预警。可借鉴经验包括:构建“监测-评估-治理”闭环管理体系,推广低成本生态技术规模化应用。当前国际趋势显示,2020年后全球70%水治理项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成学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传播知识是打破认知壁垒的关键,它以多元载体将专业内容转化为易懂养分,助力个体成长,推动社会文明迭代升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