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玉米抗粗缩病及灰斑病基因的初步定位研究大纲
一、引言:玉米两大病害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玉米灰斑病与粗缩病的危害现状
玉米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饲料及工业原料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与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玉米灰斑病和粗缩病这两大病害,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严重威胁着玉米产业的稳定与发展。
玉米灰斑病是由玉蜀黍尾孢菌(Cercosporazeae-maydis)和玉蜀黍生尾孢菌(Cercosporazeina)侵染引发的典型叶部真菌病害。自1924年于美国伊利诺伊州首次被发现以来,已在全球玉米种植区广泛蔓延。在我国,1991年辽宁省丹东地区率先报道了玉米灰斑病,此后,其迅速扩散至东北、西南等玉米主产区,成为继大、小斑病之后上升势头最为迅猛、危害最为严重的叶部病害。在发病严重的年份,玉米灰斑病可致使10%-70%的产量损失,如2017年,东北地区因玉米灰斑病爆发,部分田块减产幅度高达50%以上,给当地的玉米种植户带来了沉重的经济打击。这不仅直接导致农民收入锐减,还对区域粮食供应和农业经济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玉米粗缩病则是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black-streakeddwarfvirus,RBSDV)引起的病毒性病害,常被视为玉米生产中的“癌症”,一旦发病,便难以有效防治。该病毒主要借助灰飞虱进行传播,广泛侵染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及杂草,其中玉米深受其害。在我国,玉米粗缩病主要在黄淮海夏玉米区肆虐。例如,2006年,黄淮海地区遭遇玉米粗缩病大流行,许多田块的玉米植株严重矮化,节间粗短,株高不足健株的一半,叶片短宽厚硬、僵直浓绿,心叶可见虚线状褪绿斑,顶部叶片簇生如“君子兰”,雄穗退化抽穗困难,雌穗畸形苞叶短、秃尖秕粒严重,甚至绝收,重病田几乎颗粒无收,轻病田也因穗粒数锐减、粒重下降而损失巨大,受灾面积达数百万公顷,造成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
(二)基因定位的科学价值与应用需求
长期的生产实践表明,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控玉米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根本措施。然而,传统的抗病育种主要依赖于植株的表型性状选择,不仅需要育种家具备丰富的经验,而且育种周期漫长,往往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此外,表型选择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强烈干扰,导致选择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更为关键的是,对于玉米灰斑病和粗缩病这两种复杂病害,由于其抗病遗传机制尚未完全明晰,主效抗病基因的克隆进展极为缓慢,使得抗病育种工作面临着重重困境。
基因定位技术的出现,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基因定位,可以精准地确定与玉米抗灰斑病和粗缩病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及功能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具体位置,深入解析其抗病分子机制。这不仅有助于揭示玉米对这两种病害的抗性遗传规律,还能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和转基因育种提供明确的靶标基因。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利用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能够在早期世代对目标性状进行准确选择,显著提高选择效率,大大缩短育种周期,突破传统育种的瓶颈。例如,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快速筛选出携带抗病基因的玉米材料,加速抗病新品种的培育进程,为玉米生产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二、玉米抗灰斑病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一)抗灰斑病种质筛选与抗性遗传特征
在玉米抗灰斑病研究领域,种质资源的筛选与抗性遗传特征的解析是关键环节。通过对大量玉米自交系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科研人员深入探究了不同种质对灰斑病的抗性差异。例如,对66份玉米自交系开展的人工接种鉴定实验结果显示,PB类群种质表现出突出的抗病优势,其中齐319、沈137等高抗灰斑病,而PA、BSSS类群的多数自交系则表现出感病特性。这一发现揭示了热带-亚热带血缘种质在抗灰斑病方面的独特优势,为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种质资源方向。
从遗传机制角度来看,玉米对灰斑病的抗性遗传呈现出复杂的特征。研究表明,其抗性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这意味着玉米对灰斑病的抗性受到多个微效基因的共同调控,这些基因的效应累加起来决定了玉米植株的抗病程度。而且,不同基因的作用方式和效应各不相同,抗性基因的不断累积能够使玉米品种产生更高的抗性水平。
在玉米灰斑病的研究中,准确的表型鉴定至关重要。传统的自然发病鉴定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玉米对灰斑病的抗性情况,但由于受到环境因素的强烈影响,如温度、湿度、降雨量等,导致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质疑,难以精准确定品种的真实抗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积极探索并建立了标准化的田间接种方法。具体而言,在玉米心叶期,采用注射2.5×103个/ml孢子悬浮液的方式进行接种,待玉米生长至成熟期时,依据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例,将抗性等级细致划分为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吲哚青绿介导的光栓疗法(i-MP)对2型CNV的AMD患者视力及黄斑厚度影响探究.docx
- 经脐静脉超声造影对晚孕胎鼠脑组织超微结构影响的深度剖析.docx
- 四通方治疗痰瘀阻络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探究.docx
- 铁基催化剂在氮氧化物还原中的实验与机理探究.docx
- 彩色纸浆模塑食品包装制品染色性能的研究:色彩与安全的双重考量.docx
- 菊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同工酶分析.docx
- 松辽盆地北部岩性圈闭识别评价研究.docx
- 解析湖羊FSHβ_FSHR基因:卵巢发育关联与多态性特征.docx
- 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对兔鼻粘膜血流的作用机制与应用价值探究.docx
- 速度势面元法:螺旋桨性能预报的核心技术探究.docx
最近下载
- 安徽省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试卷.pdf VIP
- SWTS-CV01-2013 钢直梯及栏杆通用图.pdf VIP
- DLT5759-2017 配电系统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pdf VIP
- 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下)3月高三语文联考作文题目及范文:人应该具备两个觉悟.docx VIP
- 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pdf VIP
- 百度旅游-成都攻略百度旅游-成都攻略.pdf VIP
- 《企业员工培训问题与完善对策研究—以A酒店为例》10000字.doc VIP
- 大学生新能源职业生涯规划.pptx VIP
- 2025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第1套)附答案.pdf VIP
- 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办法.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