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机构安全制度.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校外培训机构安全制度

作为在教培行业摸爬滚打十余年的“老教育人”,我常说一句话:“家长把孩子送进咱们机构的门,托付的不只是知识,更是沉甸甸的安全责任。”这些年亲眼见过因安全疏漏引发的纠纷,也经历过靠完善制度化解的危机,愈发明白:一套科学、细致、有人情味的安全制度,不是挂在墙上的“装饰品”,而是守护师生平安的“防护网”。

一、总则:安全是机构的“生命线”

校外培训机构安全制度的核心,是“以生命为本”的底线思维。制度制定的根本目的,是为学员(尤其是未成年学生)、教职工提供涵盖场所、活动、心理等多维度的安全保障,确保机构运行中“零重大安全事故”“零责任事故”。其遵循的原则可概括为三点:

第一,预防为主,源头管控。安全不是“出事后的补救”,而是“事前的万无一失”。从选址、装修到日常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要预判风险,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二,全员参与,责任到人。安全不是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事,而是校长、教师、保洁、保安等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职责。制度中必须明确“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层级责任。

第三,动态更新,灵活调整。安全风险会随季节(如夏季防溺水、冬季防火灾)、活动类型(如体能课、外出研学)、人员结构(如新学员加入、教职工变动)变化而改变,制度需定期修订,保持“适配性”。

举个真实例子:几年前我所在的机构曾因忽视楼梯防滑问题,导致一名小学生雨天滑倒擦伤。虽然伤势不重,但家长的焦虑、孩子的恐惧,让我们深刻意识到:制度里每一条看似“琐碎”的规定,都是对生命的敬畏。

二、场所安全:从“选址”到“日常”的全链条守护

场所是培训活动的物理载体,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师生安危。这一环节需覆盖“硬件”与“软件”两方面,形成从“准入”到“维护”的闭环管理。

(一)场所准入:先过“安全关”再谈“教学”

机构选址必须避开三类区域:一是建筑安全不达标场所(如危房、未经消防验收的商业楼);二是高风险环境(如高压线附近、垃圾处理站旁、交通复杂的主干道边);三是人员密集易引发踩踏的狭窄空间(如地下室、半地下室,或楼层过高且仅有一部楼梯的建筑)。

装修环节需严格遵守《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墙面、地面材料应选不燃或难燃材质;疏散通道宽度不小于1.4米,且需设置明显的疏散指示标志;教室窗户需安装防护栏(楼层超过2层时,护栏高度不低于1.1米);插座需安装在1.6米以上高度(防儿童触碰);天花板、吊灯等悬挂物需定期检查承重,避免坠落风险。

(二)日常维护:把“检查”变成“习惯动作”

机构需建立“日查+周检+月整”的场所安全巡查机制:

每日检查:由值班教师或安保人员负责,重点查看消防器材(灭火器压力是否正常、消防栓是否完好)、电路(有无电线裸露、插座是否过热)、门窗(锁具是否牢固、玻璃有无裂痕)、地面(是否湿滑、有无杂物)。

每周检查:由安全主管牵头,覆盖更细节的隐患:如楼梯扶手是否松动、卫生间防滑垫是否移位、教室空调支架是否锈蚀、运动教室地垫是否开胶。

每月整治:针对前两周发现的问题集中整改,例如修复损坏的消防应急灯、更换老化的电线、清理堆积在消防通道的教具杂物。

我曾见过某机构因长期忽视消防通道管理,将闲置的桌椅堆在出口处,结果遇到某次楼层电路短路引发烟雾,学员疏散时被障碍物绊倒,险些酿成事故。这警示我们:“安全通道”不是“储物空间”,必须时刻保持畅通。

三、人员管理:用“温度”筑牢“安全网”

安全制度的落地,最终要靠“人”来执行。这里的“人”包括学员、教职工两类群体,需针对其特点制定差异化管理措施。

(一)学员管理:从“接送”到“心理”的全程呵护

对未成年学员而言,安全管理需覆盖“来校-在校-离校”全流程:

接送环节:实行“接送牌+身份确认”制度。家长需提前登记接送人信息(姓名、照片、联系方式),每次接送时需出示机构发放的专属接送牌,安保人员核对照片与本人一致后方可放行。若遇临时换人接送,必须通过电话与家长确认并记录。曾有机构因未严格执行这一制度,被一名冒充家长的陌生人接走孩子,虽最终安全找回,但教训深刻。

健康管理:建立学员健康档案,记录过敏史、既往病史(如哮喘、癫痫)、特殊体质(如肥胖导致的运动风险)。开课前,教师需向家长确认孩子当日身体状况(如是否发烧、是否因服药易嗜睡);体育课或体能活动前,教师需再次确认学员状态,对特殊体质学生调整活动强度。

心理安全:关注学员情绪变化。教师需通过日常观察、课间交流,及时发现“沉默寡言”“突然易怒”“抗拒上课”等异常信号,必要时联系心理辅导老师介入。曾有个三年级女孩因数学测试失利躲在卫生间哭,值班老师发现后耐心安抚,避免了她因情绪激动跑出去发生意外。

(二)教职工管理:从“准入”到“能力”的严格把控

教职工是安全制度的“执行者”,其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安全水平:

入职审查:所有教职工(包括兼职教师、保洁、保安)需提供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