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居导游词.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鲁迅故居导游词

(推开一扇虚掩的木门,门轴发出低沉的“吱呀”声,仿佛是时光深处的回响。我们便从这一声声响开始,走进这座位于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胡同21号的院落。这里没有宏大的牌坊,没有喧闹的游客长队,只有青砖灰瓦围合出的一方天地,静静地卧在京城的车水马龙之间。这里,就是鲁迅先生的居所,一个精神原点。)

脚下的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缝隙里探出几根倔强的青草。迎面是一道影壁,阻隔了外界的一切窥探,也收敛了院内所有的气韵。绕过影壁,一个典型的北京小四合院便完整地呈现在眼前。院子不大,甚至有些逼仄,但格局清晰,东西南北,房屋各自守着自己的位置。这里没有王府的奢华,没有官邸的威严,它朴素得就像一位穿着旧布长衫的学者,沉默而有力。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南边的三间倒座房。这里曾是鲁迅先生母亲鲁瑞和原配夫人朱安的居所。请看那朝南的窗户,窗纸早已换成了玻璃,但依然能想象出当年,一位旧时代的女性,是如何在窗下日复一日地做着针线,或是静静地看着院中光影的移动。屋内的陈设极为简单,一张木床,一张方桌,几把椅子。桌上的那面镜子,曾映照过鲁瑞老人慈祥而坚韧的面容。她不识字,却全力支持着儿子的事业,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着那个她或许并不完全懂,却深信不疑的“新世界”。

而另一间屋子,则属于朱安。这里几乎是一个空寂的符号。我们看不到任何属于她个人的、带有情感色彩的物品。她的生命,就像这间屋子一样,被安置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安静得令人心碎。她与鲁迅,是旧时代包办婚姻最典型的悲剧注脚。一个是决绝地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一个是被牢牢捆绑在旧礼教枷锁中的传统女性。他们同住一个屋檐下,却隔着无法逾越的鸿沟。这间屋子的寂静,本身就是鲁迅先生所批判的那个“吃人”的旧制度最无声、也最沉重的证物。他一生都在为解放个体而呼号,而最近的、他无法解放的个体,就在他隔壁。这种矛盾与痛苦,都深埋在这院落的砖石之下。

现在,让我们穿过庭院,走向北面的正房。这便是整座院落的灵魂所在——鲁迅先生的工作与生活区。这小小的三间房,承载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沉重的分量。

中间的堂屋,是会客和吃饭的地方。陈设简单到极致:一张方桌,几把硬木椅。这里不像一个家的客厅,更像一个战士的营帐。当年,许多青年学生、文艺青年,就是在这里,围坐在方桌旁,聆听着先生的教诲。空气中弥漫的,或许是劣质烟草的辛辣,是浓茶的苦涩,更是思想碰撞时迸发出的火花。许广平女士,作为他最后的爱人与战友,也曾是这里的常客。他们在这里讨论文学,分析时局,策划着一场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可以想象,在那些风声鹤唳的夜晚,这间小小的堂屋里,汇聚的是当时中国最清醒、最勇敢的头脑。

从堂屋西侧的小门进去,便是先生的卧室兼书房。这间屋子,是整座故居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它只有区区七八平方米,狭小得像一节车厢。因为是在正房后面接出来的,北京人形象地称之为“老虎尾巴”。这名字,带着鲁迅先生特有的自嘲与冷峻。

请看那张靠北墙的床,铺着粗糙的凉席,一床薄被。这几乎就是他全部的卧具。他将自己对物质生活的需求降到了最低,仿佛身体的舒适是对精神的消耗。他把所有的能量,都汇聚到了书桌上。

那张临窗的书桌,是这间屋子的核心。桌面是普通的木料,已经磨损出深深的印记。就是在这张桌子上,在那些北京寒冷的冬夜,先生点燃一支烟,在昏黄的灯光下,写下了《野草》中那些迷离而深刻的篇章,写下了《华盖集》中那些如投枪、如匕首的杂文。他的目光,会越过书稿,望向窗外。

我们不妨也站到窗前,看看他当年所见的景色。窗外,就是那个小小的后院。院里没有奇花异草,只有两株树。先生在《秋夜》里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句看似平淡甚至有些执拗的话,背后是何等的孤独与坚韧。这两株枣树,就立在那里,虬枝伸向灰蒙蒙的天空,无论风霜雨雪,都沉默地站立着。它们是先生精神的写照,是在广袤的、荒凉的北方大地上,孤独而顽强地存在的生命。

这扇窗,是他观察世界的一个小小取景框。他看到枣树的枝桠在夜风中“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听到夜游的恶鸟的叫声。他将这些最平凡的意象,淬炼成最锋利的文字,刺向那个“万难破毁的铁屋子”。这间“老虎尾巴”,就是他的战壕。他坐在这里,以笔为枪,向着整个黑暗的旧世界发起不懈的冲锋。房间里没有丝毫的安逸与温暖,只有一种战斗前的冷峻与肃杀。空气似乎都是凝固的,充满了思想的张力。

从书房退回堂屋,再向东,是一间小小的储物室,后来也兼作客房。这里曾住过他的朋友和家人。空间的局促,再次印证了先生生活的简朴。他不是没有能力过上更舒适的生活,但他主动选择了这种近乎苦行僧式的生活。因为他深知,物质的安逸会麻痹精神的斗志。他要时刻保持一种清醒的、战斗的姿态。

最后

文档评论(0)

Edison·Y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