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与拜占庭的外交交流与文化比较.docxVIP

唐代与拜占庭的外交交流与文化比较.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与拜占庭的外交交流与文化比较

引言

在人类文明史上,公元7至10世纪是东西方两大帝国交相辉映的时代。东方的唐帝国(618-907年)以长安为中心,疆域横跨欧亚大陆东部,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包容;西方的拜占庭帝国(395-1453年,即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继承罗马帝国的政治遗产,扼守欧亚非交通要冲,成为地中海文明的核心。两大帝国虽相隔万里,却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香料之路建立了间接或直接的联系。这种跨越地理屏障的互动,不仅是政治与经济的对话,更是不同文明体系的深度碰撞。本文将以外交交流为脉络,从物质到精神、从表层到深层展开文化比较,揭示两大帝国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特殊地位。

一、唐代与拜占庭的外交交流历程

(一)早期接触:从模糊认知到直接往来

唐代以前,中国与拜占庭的联系主要通过中亚、波斯等中间商完成。汉代文献中“黎轩”“大秦”等称谓,多被学者考证为对罗马帝国的泛称;魏晋时期《魏略·西戎传》记载的“大秦国”,其描述的“宫室皆以水精为柱”“织成金缕罽”等特征,已与拜占庭的建筑与工艺高度吻合。但此时双方的认知仍停留在“传闻”层面,缺乏官方记录。

唐代是双方交流的转折点。《旧唐书·西戎传》首次以“拂菻”(即“拜占庭”的音译)为专称记录这个西方帝国,称其“地方万余里,列城四百,邑居连属”,详细描述了君士坦丁堡的地理位置与城市规模。更重要的是,官方层面的使节往来开始出现:据《册府元龟》记载,某年拜占庭皇帝曾派遣使者携带赤玻璃、绿金精等特产抵达长安,唐太宗“优诏答之”;唐高宗时期,又有拂菻使者献“底也伽”(一种拜占庭秘制解毒药)。这些记录虽未明确次数,但已证明双方建立了正式的外交联系。

(二)贸易网络:丝绸之路上的物质纽带

如果说使节往来是政治互动的标志,那么贸易则是维系交流的根本动力。唐代丝绸产量激增,通过“陆上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中亚、波斯传入拜占庭,成为贵族阶层的奢侈品。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柯比在《战史》中提到,查士丁尼大帝时期(6世纪),曾有波斯商人垄断丝绸贸易,导致拜占庭不得不高价购买;为打破垄断,查士丁尼派僧侣潜入中国学习养蚕技术,将蚕种藏于空心竹杖带回,这一事件被视为东西方技术交流的典型案例。

与此同时,拜占庭的商品也逆向输入中国。唐代考古发现中,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过拜占庭金币(如希拉克略王朝金币),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曾出土刻有拜占庭风格纹样的银器。这些实物证明,除丝绸外,拜占庭的玻璃器、金银器、宝石等“奇珍异宝”也是唐代贵族的收藏热点。《唐会要》记载,长安西市设有“波斯邸”“胡商栈”,其中不少商人来自拜占庭或其控制的地中海区域。

(三)文化中介:粟特人与景教的桥梁作用

在直接交流之外,粟特人作为“丝路中间商”扮演了关键角色。粟特城邦(今乌兹别克斯坦一带)是连接中国与拜占庭的枢纽,其商人既精通汉语,又熟悉希腊-罗马文化。敦煌文书《沙州都督府图经》记载,沙州(今敦煌)有“祆祠”(粟特人信仰的拜火教寺庙),而粟特商队的驼铃中,常裹挟着拜占庭的商队。此外,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的传播也是重要线索:某年,波斯景教传教士阿罗本经粟特地区抵达长安,唐太宗允许其建寺传教,称“波斯经教”。景教文献《大秦景教碑》中“大秦国大德阿罗本”的记载,间接证明拜占庭宗教文化通过中亚传入中国的路径。

二、文化比较:从物质到精神的多维对话

(一)宗教信仰:包容与一元的分野

唐代宗教生态以“多元包容”为特征。儒释道三教并行,外来宗教如祆教、摩尼教、景教也被允许传播。唐高宗曾命僧人玄奘翻译佛经,唐玄宗则亲自注解《道德经》,民间更有“三教合流”的艺术作品(如敦煌壁画中佛、道形象共存)。这种包容源于唐代“天下主义”的政治理念——皇帝被视为“天可汗”,不仅是华夏之主,更是“四夷”共尊的领袖,宗教宽容是维护多民族统一的手段。

相比之下,拜占庭的宗教则呈现“一元化”特征。自君士坦丁大帝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后,东正教(拜占庭教会)成为意识形态核心,皇帝既是政治领袖,也是“教会的保护者”。查士丁尼大帝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明确规定,“否定基督教信仰者为非法”,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造(6世纪)更以宏伟的建筑语言宣告宗教的至高地位。这种一元性源于罗马帝国“政教合一”的传统,宗教被视为维系庞大帝国凝聚力的精神纽带。

(二)艺术风格:写实与写意的互鉴

唐代艺术以“雄浑大气”著称,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工艺,都注重对自然与生活的直观表现。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飞天”的飘带流畅灵动,“经变画”的场景宏大繁复,人物服饰细节(如“联珠纹”“宝相花”)融合了波斯、粟特元素;陕西历史博物馆藏“三彩骆驼载乐俑”中,骆驼背上的乐工既有汉人也有胡人,乐器包括琵琶、箜篌等,生动反映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拜占庭艺术则以“神圣象征”为核心。其镶嵌画(如圣维塔莱教堂的《查士丁尼大帝与随从》)采

文档评论(0)

杜家小钰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