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折围手术期管理.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年骨折围手术期管理

在急诊室的走廊里,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七旬老人扶着发疼的髋部,儿女们攥着CT片来回踱步,嘴里反复念叨“这么大年纪还能手术吗?”“术后会不会下不了床?”。老年骨折,从来不是单纯的“断根骨头”——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心肺功能衰退、骨质疏松加重、基础病缠身,每一次骨折都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全身机能的连锁反应。而围手术期管理,正是那根稳稳托住老人的“安全绳”,从术前评估到术后康复,环环相扣的精细化照护,才能让这场“骨头保卫战”打得漂亮。

一、为何老年骨折围手术期管理如此特殊?

要理解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性,得先看看老年骨折患者的“特殊体质”。不同于年轻人的“硬碰硬”,老年人的骨折往往是“脆弱性骨折”——可能只是摔了一跤,甚至打个喷嚏,就出现股骨颈骨折、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这背后是骨质疏松导致的骨密度下降,就像老房子的砖缝松了,轻轻一推就垮。

更棘手的是“一果多因”的全身状态。65岁以上老人中,70%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病,30%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手术本身是创伤,麻醉会影响循环,术后卧床可能诱发深静脉血栓……这些风险叠加在一起,让原本简单的骨折手术变成“高危操作”。有数据显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若未及时手术,1年内死亡率高达30%,而规范的围手术期管理能将这个数字降到10%以下——这不是冰冷的统计,是无数个家庭的希望。

二、术前管理:未雨绸缪的“排雷行动”

(一)全面评估:给身体做个“360度扫描”

术前评估不是简单的“能不能手术”,而是要回答三个关键问题:老人目前的身体状态能否耐受麻醉和手术?哪些风险可能在术中术后爆发?需要做哪些调整才能让风险降到最低?

首先是全身状况评估。心内科医生会用超声心动图看心脏射血分数,判断能不能承受手术应激;呼吸科医生要查肺功能,特别是长期抽烟或有慢阻肺的老人,得测血气分析看氧合情况;内分泌科医生会盯着血糖——空腹8mmol/L以下、餐后10mmol/L以下才更安全,太高容易感染,太低可能术中低血糖昏迷。营养科医生则关注白蛋白(低于30g/L要先输蛋白)、前白蛋白(反映近期营养状况),还有握力测试——连个矿泉水瓶都拧不开的老人,术后恢复肯定更难。

然后是骨折局部评估。拍X光只能看个大概,CT能看清骨折线走向,三维重建像给骨头“剥洋葱”,让医生看清碎片位置;MRI则能发现隐匿性骨折,比如有些老人说腰背痛,X光没看出问题,MRI却能发现椎体骨髓水肿,提示新鲜骨折。这些检查不仅决定手术方式(是打钢钉还是换关节),还能预判术中出血风险——比如粉碎性骨折往往出血更多,得提前备血。

(二)风险分层:给手术上道“安全锁”

有了评估数据,接下来要给风险“打分”。最常用的是ASA分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从1级(健康人)到5级(濒死患者),3级以上的老人手术风险明显升高,可能需要请麻醉科会诊调整方案。还有VTE(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用Caprini评分:年龄>70岁、骨折、卧床都是高危因素,评分≥5分的要启动药物预防(低分子肝素)+机械预防(弹力袜、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记得有位82岁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前评估发现他有房颤史、长期服用华法林。这时候不能直接停药,得请心内科调整为低分子肝素桥接,既避免术中出血,又防止房颤血栓脱落。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调整,正是术前管理的精髓——没有绝对的“能”或“不能”,只有权衡利弊后的最优解。

(三)术前准备:让身体“进入战斗状态”

基础病控制是关键。高血压老人术前不能突然停药,但也不能让血压飙到180/100mmHg以上,得用长效药物平稳降压;糖尿病患者术前1天改胰岛素皮下注射,避免口服药引起低血糖;心衰老人要调整利尿剂,让尿量保持在正常范围,既不水肿也不脱水。有位老教授术前查出血钾3.0mmol/L(正常3.5-5.5),护士每天盯着他喝氯化钾溶液,还特意买了香蕉、橙子,3天后血钾升到3.8,这才敢送手术室。

营养支持要“精准投喂”。能吃饭的老人,护士会列个食谱:早上一杯全脂牛奶+两个鸡蛋,中午瘦肉粥+豆腐,下午坚果+酸奶,晚上鱼+蔬菜。吞咽困难的插鼻饲管,打匀浆膳(把食物打碎成糊糊);严重营养不良的输氨基酸、脂肪乳。有位奶奶术前体重只有70斤,每天除了吃饭还要输3袋营养液,1周后体重长了2斤,家属握着护士的手说:“看着她能吃能喝,我们才敢签字。”

心理干预往往被忽视,却最能体现温度。很多老人怕手术、怕花钱、怕拖累子女,坐在病床上掉眼泪。护士会搬个凳子坐在旁边:“王奶奶,我爷爷去年也做了这个手术,现在能自己遛弯儿了。您看,这是他术后1个月的照片。”医生查房时会拉着老人的手:“咱们这个手术只需要1个小时,做完就能翻身,您配合我们,很快就能回家抱孙子。”家属也被拉进“心理同盟”,女儿给妈妈看小外孙的视频:“姥姥加油,小宝等着您教他背唐诗

文档评论(0)

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