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中国秦汉时期巫蛊信仰
引言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秦汉时期是制度初创、文化交融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既有“书同文、车同轨”的大一统格局,也保留着原始信仰与理性思想交织的文化底色。巫蛊信仰作为当时社会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延续了先秦巫术的神秘脉络,又因秦汉帝国的集权特征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属性。它不仅渗透于民间日常生活,更深度卷入宫廷斗争,甚至影响国家走向(如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祸”)。本文将从巫蛊信仰的起源与内涵、社会功能的多元呈现、政治场域的特殊演绎三个维度展开,探讨这一信仰在秦汉社会中的复杂面貌。
一、巫蛊信仰的起源与内涵界定
(一)从原始巫术到“巫蛊”的演变
巫蛊信仰的源头可追溯至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观念。早期人类面对疾病、灾异等不可控现象时,倾向于通过特定仪式与超自然力量沟通,由此产生了以“巫”为媒介的巫术活动。《说文解字》释“巫”为“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可见巫的核心职能是通神。商周时期,巫的地位显赫,参与占卜、祭祀、医疗等重大事务;至春秋战国,随着理性思潮兴起,巫的官方权威逐渐弱化,但在民间仍保持强大生命力。
“蛊”的概念则更具复杂性。甲骨文已有“蛊”字,形如器皿中群虫,汉代文献对其解释大致分两类:一类强调生物属性,如《左传》载“皿虫为蛊”,指将多种毒虫置于容器中互相吞噬,存活者即为“蛊”,其分泌物可致人病;另一类侧重心理层面,《周礼·秋官》注“蛊,毒害人者”,认为“蛊”是通过诅咒、厌胜等手段制造的“无形之毒”。秦汉时期,“巫”与“蛊”逐渐结合,形成“巫蛊”这一复合概念——既包含巫者通过法术操控毒虫害人的行为,也泛指以巫术为手段、以伤害特定对象为目的的诅咒活动。
(二)秦汉时期巫蛊的具体表现形式
秦汉巫蛊的操作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为“祝诅”,即通过言语或文字诅咒仇家,常见于民间。如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中记载“以桃为弓,牡棘为矢,羽之鸡羽,见而射之,则已矣”,即用桃木弓矢射向“蛊”的象征物以破解诅咒;其二为“偶人厌胜”,制作与仇家相似的木人、草人,在其上刺针、书写姓名,埋于地下或置于隐蔽处,意图通过“感应巫术”使其患病甚至死亡。《汉书·江充传》中“太子宫掘得桐木人”的记载,正是此类巫蛊的典型;其三为“毒虫投毒”,将培养的毒虫或其分泌物混入饮食、器物,造成慢性中毒。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收录了多种治疗“蛊毒”的药方(如取灶灰、竹管煎服),侧面印证了此类巫蛊的存在。
二、巫蛊信仰的社会功能:从民间到宫廷的渗透
(一)民间层面:信仰、医疗与心理慰藉的交织
在秦汉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巫蛊信仰并非单纯的“迷信”,而是承载着多重社会功能。首先,它是应对未知风险的“实用工具”。当时医疗水平有限,人们将疾病、意外多归因于“蛊毒”或“邪祟”,巫者便成为“解蛊”的关键角色。《盐铁论·散不足》提到“街巷有巫,闾里有祝”,说明基层社会中巫的活跃。其次,巫蛊信仰满足了民众的心理需求。面对生存压力(如自然灾害、赋税徭役),通过“咒诅仇家”“厌胜避祸”等行为,民众得以宣泄负面情绪,获得“掌控感”。例如,汉代民间流行“镇墓文”,在陶瓶上书写“天帝使者”的咒语,意图镇压墓中邪祟,保护生者安宁,这本质上是巫蛊信仰在丧葬仪式中的延伸。
(二)宫廷层面:权力斗争的隐秘武器
与民间的“自发信仰”不同,巫蛊在宫廷中更多被异化为权力斗争的工具。秦汉时期,皇权高度集中,后妃、皇子、权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争夺,而巫蛊因其“隐秘性”与“恐怖性”成为理想的攻击手段。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祸”即为典型案例:宠臣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便指控太子在宫中埋桐木人诅咒武帝。武帝震怒下,命江充彻查,最终导致太子起兵失败、数万人牵连致死。类似事件在西汉后期屡见不鲜:汉成帝时,许皇后因被指控“巫蛊后宫”失宠;哀帝时期,傅太后也以“巫蛊”罪名打压政敌。这些事件的共同点在于:指控方利用皇帝对“巫蛊”的恐惧(因“蛊”直指皇权的“神圣性”),将私人恩怨包装成“谋逆大罪”,从而达到政治清除的目的。
(三)官方态度:从默许到严厉禁绝
秦汉统治者对巫蛊的态度经历了从“矛盾”到“明确禁绝”的转变。秦代《法律答问》中已有“毒言”(指被指控传播蛊毒者)的相关规定,但处罚较轻;汉初因承秦制,且高祖刘邦本人重巫(《史记·封禅书》载其令晋巫、秦巫等各主一方祭祀),对民间巫蛊行为较为宽容。然而,随着巫蛊频繁卷入宫廷斗争,官方态度逐渐强硬。汉武帝元光五年(约公元前130年),陈皇后因“挟妇人媚道”(即巫蛊之术)被废,诏令“女子楚服等坐为皇后巫蛊祠祭祝诅,大逆无道,相连及诛者三百余人”,这是汉代首次以“大逆无道”罪严惩巫蛊。此后,《汉律》明确将“巫蛊”列为“不道”重罪,规定“敢蛊人及教令者弃市”(《二年律令·贼律》),甚至连未直接参与但知情不报者也需连坐。这种转变反映了中央集权强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年注册焊接工程师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113).docx
- 2025年注册合规师(CRCMP)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116).docx
- 2025年注册职业卫生评估师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114).docx
- AI芯片技术题库及答案.doc
- 拜占庭帝国的财政制度研究.docx
- 报关报检题库及答案.doc
- 冰川地理题库及答案.doc
- 波斯帝国的行政管理与地方治理.docx
- 城市安全监控协议.docx
- 城市海绵建设协议.docx
- 2025年演出经纪人中东地区演出合作礼仪与禁忌专题试卷及解析.pdf
- 河海大学2024-2025学年《病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附参考答案.docx
- 海洋观测员初级岗位专业知识面试题库化学海洋部分.docx
- 药品生产管理岗位常见面试题及答案.docx
- 碳中和目标下的企业碳理财考试题.docx
-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件 12.1 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ppt
- 河海大学2024-2025学年《病理学》期末考试试卷(B卷)附参考答案.docx
- 2025年演出经纪人PowerPoint在演出项目提案与策划案汇报中的应用专题试卷及解析.pdf
- 关汉卿戏剧艺术分析.pptx
- 中级硫酸生产工理论知识考试模拟试卷含答案.docx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