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感受美论文.docxVIP

让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感受美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让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感受美论文

让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感受美:路径、策略与实践探索

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载体,其本质不是培养小画家,而是通过视觉艺术的引导,让学生在观察、体验、创造的过程中建立对美的感知力、理解力与创造力。当前,部分美术教学存在重技法、轻审美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导致学生将美术视为技能训练课而非美育体验课。事实上,美的感受是美术教育的灵魂,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看见美触摸美表达美,才能实现以美育人的根本目标。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情境创设、多元解读、生活联结、评价优化四个维度,探索让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深度感受美的有效路径。

一、创设沉浸式审美情境:激活多感官体验,让美可触可感

美的感受往往不是单一的视觉认知,而是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体验。传统美术教学多依赖图片展示或教师讲解,学生处于被动观看状态,难以形成深刻的审美体验。沉浸式情境创设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整合多元媒介,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主动感知美的存在。

(一)以实物触摸唤醒肌理感知

对于低年级学生,抽象的肌理美概念难以通过语言传达。某小学在《有趣的肌理》一课中,准备了树叶、树皮、贝壳、粗布、砂纸等20余种实物材料,让学生分组触摸观察。有的学生发现树皮摸起来像爷爷的手掌,有粗粗的纹路,有的说贝壳的表面有小颗粒,阳光照上去会闪光。在此基础上,学生用拓印法将肌理转移到纸上,创作出树皮纹理画贝壳组合画。课后调查显示,92%的学生表示第一次发现原来普通的东西也有这么多秘密,85%的学生能在课后主动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肌理。这种触摸—观察—表达的过程,让抽象的肌理美转化为可感知的触觉记忆。

(二)以数字技术突破时空限制

高中美术欣赏课常面临名画原作难见到艺术背景难理解的困境。某高中利用VR技术开展《西方现代艺术》专题教学,学生戴上VR设备后,可走进梵高的《星月夜》,看到旋转的笔触如何在画面中流动;漫步莫奈的《睡莲》,感受光影在不同时段的变化。教师还配合播放与作品相关的音乐(如《星月夜》配德彪西《月光》)、展示艺术家生平纪录片,构建视听一体的审美场域。课后测试显示,实验班学生对后印象派艺术特征的理解正确率达78%,较传统教学班(52%)提升26%;93%的学生认为VR技术让画中的动和光变得真实可感。

(三)以环境营造构建审美场域

教室环境的隐性美育常被忽视。某初中美术教师将教室打造成移动美术馆:墙面展示学生阶段性作品,角落设置材料角(摆放颜料、画笔、废旧材料等),黑板报定期更新艺术家小故事。在《校园四季》写生前,教师先播放校园四季的延时摄影视频,播放钢琴曲《四季》选段,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与音乐中寻找美的瞬间。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以前从没注意到,教学楼前的银杏树在秋天会像一把把金色的小扇子,风吹过的时候,叶子落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地毯。这种环境浸润+情感唤醒的方式,让美的感知自然发生。

二、引导多元审美解读:打破思维定式,让美多维立体

美的感受具有主观性与多元性,同一幅作品、同一处风景,不同学生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审美体验。传统教学中,教师常以标准答案式的解读(如这幅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固化学生思维,导致学生不敢表达真实感受。多元审美解读的核心是尊重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从色彩、构图、情感、文化等多角度分析,理解美的丰富性与开放性。

(一)开展N种解读小组讨论

在《蒙娜丽莎》欣赏课上,某教师没有直接介绍达·芬奇文艺复兴等背景知识,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你看到蒙娜丽莎时想到了什么。第一组认为她的微笑很温柔,像妈妈;第二组觉得她的眼睛好像在看着我们,有点神秘;第三组注意到她的背景有弯曲的路和桥,感觉很安静;第四组则提出她的左手搭在右手上,这个姿势好像在告诉我们不要着急。讨论后,教师再补充作品的时代背景、绘画技法,学生发现原来每个人的感受都有道理,艺术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这种先体验、后解读的方式,让学生的审美表达从不敢说变为我想说,课后85%的学生表示愿意分享自己对美的真实想法。

(二)进行跨文化对比审美辨析

美的感受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某高中开设《中西绘画中的自然美》专题课,对比中国《富春山居图》与西方《干草堆》系列。学生发现:中国画中的山水是散点透视,画家游历山水后胸有成竹地创作,追求意境;西方油画中的风景是焦点透视,画家在不同时间观察同一场景,追求光影的真实。有学生提出:中国画的自然美是画家心中的自然,西方画的自然美是眼睛里的自然,两者没有高低之分,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这种跨文化对比,让学生理解美的多元性,避免以西方标准评判东方艺术的误区。

文档评论(0)

Edison·Y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