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跨学科:弘扬科学家精神 (高效培优讲义)(解析版).docxVIP

第四节 跨学科:弘扬科学家精神 (高效培优讲义)(解析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4节跨学科:弘扬科学家精神

【题型导航】

TOC\o1-3\h\z\u【重难题型讲解】 1

题型1科学家有祖国 1

题型2执着追求,勇于奉献 5

题型3探索自然,始于志趣 8

【能力培优练】 11

【重难题型讲解】

题型1科学家有祖国

今天,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向世界彰显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的精神气质。

那么,我国科学家身上蕴藏了哪些优秀的科学精神呢?

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事业百废待兴,一批科学家义无反顾地投入祖国建设中,他们用行动体现了“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家国情怀。

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著名航天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钱学森于1929-1934年就读于上海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9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1947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任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兼喷气推进中心主任。1955年10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1957年,补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6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学森开创了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两门新兴学科,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钱学森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并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实现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新突破建立了卓越功勋。他潜心研究的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理论,广泛应用于军事、农业、林业乃至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男,出生于安徽怀宁,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副主任。

1945年,邓稼先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1950年,获得普渡大学博士学位,同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2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54年至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副学术秘书。1958年8月,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1962年9月,领导完成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关键性难题。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随后继续投入到氢弹研制工作中,中国第一颗氢弹在1967年6月17日爆炸成功。1979年,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1986年6月,中央军委对邓稼先事迹解密。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赵忠尧

赵忠尧(1902年6月27日—1998年5月28日),浙江诸暨人,物理学家,中国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业的开拓者。

1920年(民国九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前身);1930年(民国十九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进行原子核反应研究;1955年6月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忠尧主要从事核物理研究,特别是硬g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建成中国第一、二台质子静电加速器,为在国内建立核物理实验基地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第一次发现了正电子的存在,是人类物理学史上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科学家。他观测到的正、负电子湮灭辐射比后来卡尔·戴维·安德森看到的正电子径迹早两年。赵忠尧的研究成果为研制正负电子对撞机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奠定了他在世界物理学界的地位。

【典例1】“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被誉为中国“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

A.邓稼先 B.赵忠尧 C.南仁东 D.黄旭华

【答案】A

【详解】A.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团队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被誉为“两弹元勋”,故A正确;

B.赵忠尧是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先驱,但主要贡献在基础研究领域,未直接领导两弹研制,故B错误;

C.南仁东是“中国天眼”(FAST)的首席科学家,贡献在射电天文领域,与两弹无关,故C错误;

D.黄旭华是核潜艇设计专家,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与两弹研制无关,故D错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ous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