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部编语文六年级下册--1-《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2
一、引言:再探“年味”,不止于“俗”
《北京的春节》作为老舍先生的经典散文,以其京味儿十足的语言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成为展现老北京春节文化的绝佳范本。在完成首轮教学后,我深感对于这样一篇内涵丰富的文本,一次教学往往只能触及皮毛。因此,“教学反思2”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基于首教经验,对文本解读、学情把握、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审视与打磨,力求引导学生不仅“看见”春节的习俗,更能“品味”文字的精妙,“体悟”文化的温度,最终实现从“知识习得”到“素养提升”的跨越。
二、深化文本解读:从“知习俗”到“品文化,悟语言”
首轮教学中,我更多侧重于引导学生梳理北京春节的主要习俗及其时间节点,学生对“腊八”、“小年”、“除夕”、“初一”、“元宵”等节日的活动有了清晰的认知。但反思后发现,这种“清单式”的学习,未能充分挖掘文本的深层价值。
1.语言魅力的深度挖掘:老舍先生的语言生动鲜活,充满生活气息。再教时,我将着力点之一放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上。例如,在学习“除夕”部分,我不再满足于让学生说出“热闹”的特点,而是引导他们关注“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这些语句。通过朗读、圈划关键词、想象画面、体会叠词(如“红红的”、“各色的”)和短句的表达效果,学生逐渐感受到老舍先生是如何用朴素而精准的语言,将除夕的“热闹”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身临其境。对于“元宵”部分的“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我引导学生关注“各形各色”所蕴含的丰富性,以及“叮叮地响”带来的听觉体验,让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的画面感和动态感。
2.文化内涵的初步体悟:春节不仅仅是一系列习俗的叠加,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心理。在梳理习俗的基础上,我尝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腊月二十三要祭灶王?”“为什么除夕要守岁?”“为什么元宵节要赏花灯、吃元宵?”虽然不要求学生给出标准答案,但通过这些问题,激发他们对习俗背后文化意义的探究兴趣。例如,在讨论“守岁”时,有的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谈到是为了“辞旧迎新”,有的学生联想到“珍惜时间”,这便触及了习俗背后人们对岁月流转的感慨和对未来生活的期盼。这种引导,旨在将学生对春节的认知从“好玩、热闹”提升到对一种文化现象的初步理解。
三、优化学习活动:从“教师讲”到“学生探”
首轮教学中,教师主导的成分依然偏重。再教时,我尝试进一步放手,设计更具探究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我的春节”与“老舍的春节”对比阅读的深化: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并与课文中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课堂上,不再是简单的罗列对比,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春节,为什么不同地方会有不同的习俗?”“这些不同的习俗,有没有共同的期盼和祝福?”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不仅拓宽了视野,了解到春节习俗的多样性,更深刻地体会到“春节”作为中华民族共同节日的文化认同感。有学生提出:“虽然我们老家不吃‘腊八粥’,但我们也有类似‘除尘’、‘贴春联’的习俗,都是为了干干净净、热热闹闹地迎接新年。”这种感悟,比教师的直接说教更为深刻。
2.“春节习俗推荐官”活动的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内化所学,并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我设计了“春节习俗推荐官”的活动。要求学生选择课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春节习俗,结合老舍先生的描写,以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向大家推荐这个习俗,说明推荐理由。这个活动不仅检验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也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有的学生从习俗的趣味性入手,有的从其文化寓意入手,有的则模仿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进行描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四、关注学生差异:从“齐步走”到“个性化”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但个体差异依然存在。在再教过程中,我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起点。
1.提问设计的层次性:针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基础性问题,如“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课文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确保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理解性问题,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句俗语说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说‘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拓展性问题,如“你觉得老舍先生笔下的春节和我们现在过的春节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如果让你来写一篇《我们家乡的春节》,你会怎么写?”则留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多思考和发挥的空间。
2.作业布置的选择性:在作业布置上,除了基础性的抄写和朗读外,我还设计了一些选择性作业,如“画一画你最喜欢的春节习俗”、“写一段你家过春节最难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青蛙卖泥塘》课堂实录3.docx
- 消防保证措施.docx
- 我爱你中国串词.docx
- 二年级数学下册米、分米、厘米练习题-2.docx
- 自然地理学试题.docx
- 2025年初级会计实务会计分录大全.docx
- 2025年中考语文字音字形真题汇编复习.docx
- 案例-良品铺子的供应链管理模式.docx
- 课题申请评审书范例模版.docx
- 202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docx
- 基于SPC的供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理论、实践与创新.docx
- 苍凉笔触下的人性凝视:论张爱玲小说的人性书写.docx
- 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的构建与完善.docx
- 双层石墨烯边界态对电导与谷极化的影响机制及应用前景探究.docx
-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心城市网络:建模解析与结构洞察.docx
- 农村信用社竞争力剖析与战略抉择:以A县农村信用社为样本的深度研究.docx
- 调节对人眼散光的影响:机制、规律与临床意义探究.docx
- 从传统到消费:中国武术的时代转型与融合发展.docx
- 探秘GlyRS:上游激酶的鉴定与激酶活性的深度解析.docx
- 平行式双水翼潮流能发电系统:能量转换机制与动态特性解析.docx
最近下载
- 关于预防甲流科普讲座课件(最新版).pdf
- 智能工厂建设投资成本控制与效益优化报告.docx
-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蓝牙台灯.doc VIP
- 2025-2030中国双相情感障碍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docx
- 十四五外科护理学实践与学习指导第7版(2)_41-60.docx VIP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课件.ppt VIP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同步练习 含答案.docx VIP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可调谐激光器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docx
- 建筑给水排水与节水通用规范GB55020-2021.docx VIP
- 成都七中高2026届高三10月月考(阶段性检测)物理试卷(含答案详解).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