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追本溯源: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演讲人
CONTENTS追本溯源: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立规明矩:生态旅游的核心原则分门别类:生态旅游的资源类型知行合一:生态旅游的实践意义与现实挑战总结升华:生态旅游的本质是“生命的联结”目录
2025高中旅游地理之生态旅游基础课件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要共同探索一个与自然、人文紧密相连的旅游新业态——生态旅游。作为一名从事旅游地理教学十余年的教师,我曾带着学生在云南雨崩村的雪山脚下观察高山草甸的生态系统,在福建武夷山的茶田里听护林员讲述“不砍一棵树也能致富”的故事,也在青海湖的观鸟点目睹过游客为了拍照驱赶水鸟的遗憾场景。这些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更是一场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全民教育。接下来,我们将从概念溯源、核心原则、资源类型、实践意义与挑战对策五个维度,系统构建对生态旅游的认知体系。
01追本溯源: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1从“大众旅游”到“生态旅游”的时代演进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旅游业以年均4%的增速扩张,“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大众旅游模式虽推动了经济增长,却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环境代价:张家界因过度开发导致山体“瘦身”,敦煌莫高窟因游客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加速壁画褪色,这些案例都在警示我们——传统旅游的“量”与“质”必须重新平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生态旅游”(Ecotourism)概念,其核心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经过40年发展,世界旅游组织(UNWTO)将其定义更新为:“以自然为基础、以学习为目的、对保护产生积极影响、使当地社区受益的负责任旅游。”这一定义的演变,折射出人类对旅游本质认知的深化——旅游不应是对自然的“掠夺”,而应是与自然的“对话”。
2生态旅游的“三个关键词”为避免概念混淆,我们需要明确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核心特征:
自然性:70%以上的活动依托自然生态系统(如森林、湿地、海洋),人文要素需与自然深度融合(如哈尼梯田的农耕文化);
教育性:每一次游览都是“移动的课堂”,例如在可可西里藏羚羊观测站,导游会讲解高原动物的迁徙规律,而非仅介绍“这里有多少只藏羚羊”;
可持续性:游客的消费需反哺生态保护(如稻城亚丁景区门票收入的15%用于高山植被修复),社区居民既是服务者也是保护者(如贵州肇兴侗寨的村民组成“古建保护队”)。
去年我带学生去浙江丽水考察时,当地民宿主人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以前我们砍树卖钱,现在我们‘卖空气’‘卖星空’——客人住下后,会主动帮忙捡步道上的垃圾,这比砍树挣的钱更踏实。”这句话,恰是生态旅游“自然-教育-可持续”三位一体的生动注脚。
02立规明矩:生态旅游的核心原则
1最小干预原则:让自然“说了算”生态旅游的第一铁律是“不改变生态系统的原真性”。以四川九寨沟为例,景区内所有步道均采用架空木栈道,避免对地表植被的碾压;观光车使用电动能源,减少尾气排放;每日限流4.1万人次(仅为环境容量的80%),就是为了给自然留出“喘息空间”。
我曾见过某景区为“提升观赏性”,将原生的野菊花田改种成整齐的郁金香,结果破坏了蜜蜂的采蜜路径,导致周边农作物授粉率下降30%。这印证了一个道理:自然生态是精密的“生命网络”,人类的“过度设计”往往适得其反。
2环境教育原则:从“旁观者”到“守护者”生态旅游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生态意识的游客”。在云南高黎贡山,每支科考团都会配备“自然导师”,他们不仅会讲解“这是滇金丝猴”,更会解释“为什么不能投喂它们——人类食物会破坏其肠道菌群”;在海南三亚珊瑚保育基地,游客可以参与珊瑚移植,亲手将断枝的珊瑚固定在人工礁上。
我的学生小薇曾在日记中写道:“当我把一株珊瑚苗绑在礁石上时,突然明白‘保护’不是口号,而是具体的、需要学习的技能。”这种“参与式教育”,比课本上的文字更有力量。
3公平受益原则:让保护者“有获得感”生态旅游若想持续,必须让当地社区从保护中获益。贵州黔东南的岜沙苗寨是典型案例:村民放弃了传统的“轮歇耕作”(即砍树开荒),转而通过展示苗绣、芦笙舞等文化活动获得收入;景区门票收入的30%直接分配给村民,用于修缮吊脚楼和保护古树林。数据显示,2023年岜沙村人均收入较10年前增长4倍,而森林覆盖率从78%提升至85%。
反之,若社区被排除在利益分配之外,保护就会失去动力。某滨海湿地曾因禁止渔民捕鱼发展生态旅游,但未给予合理补偿,结果出现渔民夜间偷捕、破坏观鸟设施的现象。这警示我们:生态旅游不是“牺牲一方利益成全另一方”,而是“让保护者成为受益者”。
03分门别类:生态旅游的资源类型
1自然生态资源:地球的“活博物馆”自然生态资源是生态旅游的“根基”,可分为三大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