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高中旅游地理之中国旅游地理概况课件.pptxVIP

2025 高中旅游地理之中国旅游地理概况课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认知基础:中国旅游地理的核心逻辑演讲人

认知基础:中国旅游地理的核心逻辑01系统梳理:中国旅游资源的分类与分布02现实观照:中国旅游地理的发展现状与未来03目录

2025高中旅游地理之中国旅游地理概况课件

作为一名深耕高中地理教学十余年的教师,我始终相信:地理不应是课本上冰冷的图表与数据,而应是连接自然与人文的鲜活脉络。当我们将“旅游”与“地理”结合,中国这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便化作最生动的教材——它既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自然馈赠,也有“长安一片月”的人文回响;既有“千里冰封”的北国奇景,也有“椰风海韵”的南方风情。今天,我们将以“中国旅游地理概况”为线索,展开一场跨越空间与时间的学习之旅。

01认知基础:中国旅游地理的核心逻辑

认知基础:中国旅游地理的核心逻辑要理解中国旅游地理,首先需明确其“底层框架”——它是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绘制一幅山水画,自然地理是“画布”与“底色”,人文地理则是“笔墨”与“意境”,二者交织,才形成了中国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与丰富性。

自然地理:旅游资源的“基底”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是旅游资源多样性的根本来源。从地势上看,我国自西向东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这里有世界屋脊的高寒景观(如珠穆朗玛峰的冰川、纳木错的湖光);第二阶梯以高原、盆地为主(如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四川盆地的湿热气候);第三阶梯则是平原与丘陵的“温柔乡”(如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乡泽国、东南丘陵的丹霞地貌)。这种阶梯状的地势差异,直接造就了“垂直气候带”的奇观——例如云南玉龙雪山,从山脚的热带植被到山顶的永久积雪,一日可体验“四季”。

气候方面,我国横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等多个温度带,又受季风气候影响显著。南方的“烟雨江南”(如杭州西湖的梅雨季)与北方的“秋风塞北”(如内蒙古草原的秋景),

自然地理:旅游资源的“基底”东部的“湿润气候”(如福建武夷山的云雾)与西部的“干旱区”(如新疆魔鬼城的雅丹地貌),共同构成了“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旅游资源。我曾带学生在10月同时考察过海南三亚(日均温28℃的海滨)与黑龙江漠河(已现零下5℃的初雪),这种“同一时间、不同季节”的对比,让学生对气候差异的感知更加深刻。

水文与生物资源同样关键。长江、黄河作为“母亲河”,不仅孕育了中华文明,更形成了三峡、壶口瀑布等世界级景观;而我国56处世界遗产中,超过40%涉及森林、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如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江苏盐城黄海湿地),这些都是生物多样性的“活教材”。

人文地理:旅游资源的“灵魂”如果说自然是旅游的“形”,人文则是旅游的“神”。中国5000年文明史,在旅游地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从历史维度看,“古都”是最典型的代表。西安(十三朝古都)的兵马俑、洛阳(九朝古都)的龙门石窟、北京(元明清都城)的故宫,每一座古都都是“立体的历史书”。我曾带领学生在西安城墙骑行,从明代的城砖触摸到盛唐的气象,孩子们指着城墙上的“箭楼”“瓮城”讨论“古代军事防御”,这种“站在历史现场学历史”的体验,远比课本描述更鲜活。

从民族维度看,56个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是旅游资源的“富矿”。云南丽江的纳西族东巴文化(世界记忆遗产)、贵州黔东南的苗族吊脚楼与芦笙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每个民族的建筑、服饰、节庆都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记得在贵州肇兴侗寨调研时,一位侗族老奶奶手把手教学生编织侗锦,她说:“这些花纹是祖先传下来的,每一针都在讲我们的故事。”这种“活态文化”的传承,正是人文旅游的核心价值。

人文地理:旅游资源的“灵魂”从现代发展维度看,城乡景观的变迁也催生了新的旅游资源。上海的陆家嘴(现代都市景观)、浙江安吉的“美丽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区)、福建厦门的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既保留了地域特色,又融入了时代精神,成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窗口。

02系统梳理:中国旅游资源的分类与分布

系统梳理:中国旅游资源的分类与分布理解了自然与人文的“基底”与“灵魂”,我们需要进一步将中国旅游资源系统化——分类是为了更清晰地认知,分布规律则能帮助我们把握“空间逻辑”。

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结合高中教学实际,我们可将中国旅游资源分为三大类:

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自然旅游资源:天地造化的馈赠地文景观:以地质、地貌为核心的景观,如花岗岩名山(黄山、华山)、喀斯特地貌(桂林山水、重庆武隆天坑)、丹霞地貌(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雅丹地貌(新疆罗布泊、甘肃敦煌魔鬼城)。这些景观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是研究地球演化的“天然实验室”。01水域风光:包括河流(长江三峡)、湖泊(青海湖、杭州西湖)、瀑布(黄果树瀑布、九寨沟诺日朗瀑布)、泉水(济南趵突泉、云南腾冲热

文档评论(0)

sxgvvvvv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