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家训家规内容和解读
傍晚的灶屋飘着番茄鸡蛋汤的味儿,我攥着刚从外面捡的玻璃弹珠,扒着碗边跟奶奶说今天跟小朋友打架的事——话刚到嘴边,筷子尖儿就被爷爷的烟杆儿敲了一下。
“食不言。”他的声音像晒了太阳的棉被,暖乎乎的却带着劲儿,指节上还沾着中午烧鱼时蹭的酱油渍,“你看碗里的饭粒儿,正排着队等你嚼呢,你一说话,它们就该慌慌张张跳到桌子上了。”
我噘着嘴把弹珠塞进裤兜里,却瞥见爷爷嘴角藏着点笑——后来我才知道,他当年跟太爷爷吃饭时,也因为抢着说村里的热闹事儿,被太爷爷用筷子敲过手背,敲得手背红了一片,却记住了“饭要嚼碎,话要想清”的理儿。
真正懂“错要认,改要实”,是因为偷糖。那时候家里的水果糖藏在立柜顶层的铁盒子里,我搬着小凳子踮着脚够,指甲盖都抠红了才扒着盒子边儿——结果没拿稳,糖稀“啪嗒”滴在裤腿上,还没来得及擦,就听见爷爷的咳嗽声从背后飘过来。
“小爪子倒挺灵,”他抱着胳膊倚在门框上,烟袋锅里的火星子一明一暗,“跟灶台上的蟑螂似的,可蟑螂偷东西会躲,你倒把糖纸粘在嘴角——这是怕我看不见?”
我攥着糖站在那儿,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他却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哭什么?糖我买的,要吃跟我说。可偷拿的糖,甜吗?”我舔了舔嘴角,糖稀早干了,只剩点儿发苦的黏劲儿。“认错不是要你哭,”他翻开铁盒子,倒出一颗糖放在我手心,“是要你记住,手伸错了地方,得赶紧收回来——就像你上次摸灶上的开水壶,烫着了才知道缩手,可有些错,烫着了就不是疼一下那么简单。”
后来上小学,每天早上爷爷都会帮我系鞋带。他的手糙得像老树皮,系鞋带时总要把绳儿绕两圈,说“结要打紧,不然跑着跑着散了,容易摔跟头”。有次我急着赶校车,催他快点,他却按住我的脚:“急什么?你看门口的老槐树,去年风刮得那么大,它怎么没倒?因为根扎得深。人跟树一样,脚底下的砖没踩实,走得再快也会栽跟头——这叫‘行稳致远’,懂吗?”
我那时候哪儿懂?只觉得他磨磨唧唧,直到有天跑步摔了一跤,膝盖蹭破了皮,他蹲在我旁边,没扶我起来,反而指着地上的鞋带说:“看,结散了吧?不是我要你慢,是要你记住,步子迈得太急,连自己的脚都管不住。”
家里来客时,爷爷的规矩更多。比如倒茶要倒七分满,说“茶满欺客”;比如递烟要双手,说“手要低,礼要高”;比如客人说话时,要盯着人家的眼睛,不能抠指甲——有次我跟客人说话时玩手指,他事后把我叫到里屋,从抽屉里翻出本旧书,指着上面的字说:“太爷爷当年教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本’是什么?是礼。你跟人说话时抠指甲,人家会觉得你没把他放在心上;可你盯着他的眼睛,他就知道,你在听。”
“礼不是做样子,”他合上书本,书皮上有个破洞,用旧报纸粘着,“是把别人放在心上——就像你上次给奶奶端水,先试了试温度才递过去,这就是礼。”我想起奶奶当时笑出的皱纹,像朵晒干的菊花,原来“礼”不是复杂的规矩,是递水时的温度,是说话时的眼神。
现在我也成了家长,有天晚上教孩子吃饭时不说话,他仰着脑袋问:“为什么呀?”我指着他碗里的饭粒儿,像爷爷当年那样说:“你看,饭粒儿在碗里跳,你一说话,它们就会跳到桌子上——多疼呀。”他歪着脑袋想了想,夹起一粒饭放在嘴边,小声说:“那我不让它们疼。”
窗外的风卷着桂花香飘进来,我忽然想起爷爷的老茶缸——那茶缸上印着“为人民服务”,他用了几十年,缸壁上有一道裂纹,是当年给我接开水时摔的。现在我把它放在书架上,有时候孩子会问:“爷爷的茶缸为什么不扔?”我就拿起茶缸,指着裂纹说:“你看,这道缝里藏着爷爷的话——饭要慢慢吃,路要慢慢走,错要赶紧改,礼要放在心尖儿上。”
其实家训哪是什么大道理?不过是爷爷灶台上的盐,平时不觉得,少了就没味儿;是系鞋带时的绳儿,绕两圈才踏实;是偷糖时的糖纸,黏在嘴角,提醒你手伸错了地方。后来我读《论语》,看见“君子务本”那四个字,忽然想起爷爷的烟袋锅——他没读过多少书,却把老理儿揣在裤兜里,走哪儿都不忘翻一翻。
现在爷爷不在了,可每次吃饭时,我都会把手机放下,看着碗里的饭粒儿;每次孩子要跑,我都会说“慢点儿,脚底下的砖踩实”;每次有人来家里,我都会倒一杯七分满的茶,说“趁热喝”。有时候孩子会问:“妈妈,为什么要这样?”我就指着餐桌上的老茶缸,说:“因为爷爷当年也是这么教我的——就像你种的小树苗,得给它绑根棍子,不然风一吹就歪了;家训就是那根棍子,不是要绑住你,是要让你长得直。”
厨房的汤锅开始“咕嘟咕嘟”响,我起身去关火,蒸汽模糊了玻璃,却看见爷爷的影子——他抱着胳膊站在门框上,烟袋锅里的火星子一明一暗,笑着说:“小爪子倒挺灵,可偷拿的糖,甜吗?”
我擦了擦玻璃,阳光正好照进来,落在茶缸上,裂纹里藏着的茶渍,像爷爷的皱纹,像岁月的痕迹,像那些没说出口的话——都在一碗饭里,一杯茶里,一根系紧的鞋带里,慢慢熬成了日子的滋味。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