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教材解读.docVIP

三上教材解读.doc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上教材解读

深夜改完三年级的听写本,我揉着眼睛翻桌上的教材,封皮上“三年级上册”几个字泛着暖黄的灯光——这册书我教了三年,可每次翻,还是能摸到些新温度,像摸惯了的陶杯,杯沿留着每次喝茶的热度。

一、它像爬楼梯,每一步都踩在孩子的脚背上

三年级是道坎吗?算。但教材没把坎挖成坑,反而垫了层软土——你看语文书,前两单元还是“秋天”“童话”,可阅读题从“画出描写秋天颜色的词语”,悄悄变成“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数学书里的应用题,从“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5个,一共几个?”变成“小明有8个苹果,吃了3个,剩下的分给2个朋友,每人几个?”;连科学书都变了,不再是“观察一朵花”,而是“观察蚂蚁搬食物——触角碰了几次?路线绕了吗?”。

这哪是“难”?是让孩子从“伸手要糖”变成“自己剥糖纸”。上星期听隔壁班教《秋天的雨》,老师抱来个玻璃罐,里面装着晒干的桂花、压平的银杏叶,还有颗皱巴巴的山梨——“你们闻闻,这是课文里‘梨香香的’味道”,孩子凑着罐子吸鼻子,有人突然说:“老师,我昨天在楼下捡了片枫树叶,比书里的插图还红!”你看,教材把“知识点”揉进了孩子的生活里,像把糖藏在馒头里,咬一口,甜得偷偷笑。

二、它没讲大道理,只把方法塞进孩子手里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册教材把这句话拆成了细碎的“提示”。语文书每篇课文前多了“预习小问号”:“你见过秋天的雨吗?试着用一句话说说”;数学例题旁边画了个歪脑袋的小人:“先想想你学过的厘米和米”;科学书最后几页留了“观察记录页”,画着空白的蚂蚁身体——这哪是“布置任务”?是把“筷子”塞给孩子,不是喂饭,是教他自己夹。

我班里有个男孩,以前做阅读题只会抄原句,直到学《金色的草地》,教材里问“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我让他带了盆三叶草,放在窗台晒了三天,他蹲在那记:“早上叶子合着,中午张开,晚上又合了”,后来写读后感,他写:“原来草地的颜色是太阳给的,就像妈妈的窗帘,拉开是亮的,拉上是暗的”——你看,教材没教他“因果关系”,可他自己摸出了“为什么”的门。

三、它把“知识”熬成了“粥”,软嫩却有嚼头

有次教研,张老师说:“三年级教材像我妈煮的绿豆粥,米熬烂了,绿豆还留着点嚼头”——太对了。比如语文里的“随文识字”,学“梨”字不是写“木+利”,而是在“梨香香的”这句话里读,孩子念着“梨”,嘴角会翘,因为脑子里浮着黄澄澄的梨;数学里的“分数”,不是讲“分子分母”,而是画个月饼切两半,说“一半就是1/2”,你让孩子带块圆形饼干自己分,有的分歪了,立刻喊:“老师,我这个不是1/2!”——哦,原来“平均分”不是背定义,是分饼干时分出来的;科学里的“植物变化”,不是记“落叶树和常绿树”,而是让孩子每周去楼下捡片梧桐树的叶子,贴在笔记本上,写“今天的叶子边有点卷,像奶奶的眼角纹”。

上星期教《山行》,我没急着讲“霜叶红于二月花”,而是带孩子去校园里捡枫树叶,有个小姑娘举着叶子跑过来:“老师你看,这叶子的红是从尖上开始的,像涂了口红!”另一个男孩接话:“我奶奶家的枫叶更红,像烧起来的火!”等我们回教室读诗,“霜叶红于二月花”刚念出口,孩子眼里都亮——他们不是在背诗句,是把自己捡的枫叶,放进了诗里。

四、它是桥,一头连着眼下,一头指着远方

昨天批改作文,有个孩子写:“我以前觉得教材是本厚书,现在才知道,它是座小桥——语文书教我把看到的秋天写成话,数学书教我算清买铅笔的钱,科学书教我看蚂蚁怎么搬饼干,连美术书都教我画秋天的云像棉花糖。”我盯着这段话笑,突然想起第一次教三年级时,我捧着教材发愁:“这么多内容,怎么讲?”现在才明白,教材从不是“知识点的堆头”,它是根“引线”,把孩子的生活、好奇、疑问,串成一串发光的灯。

比如教“时间计算”,教材里画了个背着歪书包的小明,旁边时钟的分针指在11,题目问“7:30上学,路上25分钟,几点到?”,我让孩子自己拨闹钟,有的拨错了,就问:“分针走一格是5分钟,25分钟要走几格?”孩子数着“1格5分,5格25分”,拨到7:55时,眼睛一亮:“对!”——这不是教“60进制”,是教他“用工具解决问题”;比如教“写信”,教材里给了个信封模板,我让孩子给班里的“植物角”写封信:“小绿萝,你昨天喝了多少水?今天的叶子更绿了,像穿了新衣服”,孩子写得歪歪扭扭,可信封上贴了片绿萝叶——这不是教“书信格式”,是教他“把心意写下来”。

合上书时,墙上的钟指向十一点,窗外飘着点桂香——三年级的教材啊,从来不是“教什么”的清单,是“怎么陪孩子长大”的剧本。它没说“你要学会这个”,只说“来,我们一起试试”;它没把知识藏在高楼里,只把知识放进孩子的口袋、手心、眼睛里。

就像今早上课,我举着语文书问:“你们喜欢这册教材吗?”有个孩子喊:“喜欢!因为它像我的笔记本,里面有

文档评论(0)

155****736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