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一章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应试与应试教育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考试
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的的违反教育科学规律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
它虽然对封建考试制度进行了改进,但其体制依然是一种沿袭,本质上是一
种学科课程设置单一、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教
育的短期效应的选择教育模式。这在管理方面特征之一,是我们已司空见惯
的 “压力转嫁”现象:校长把自己承受的社会、家长为孩子升学施加的压力
以及保持或提高学校 “知名度”的压力,分托到教师身上,甚至给毕业班教
师下达升学指标,给肄业班老师下达在统考中 “保几争几”任务;而教师理
所当然地把压力转嫁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压力的最后承受者。它在教学方面
的 “法宝”,是一种被动地与现行考试制度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它的主要特
点是: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标;以 “硬件”学科重点教、要考的内容反
复教为主要手段,从挤时间、扩大 “运动量”上找出路,以反复灌输为方法;
根据考试分数定质量,以 “质量”高低论奖赏。根据这种管理方式和教学体
系实施,尽管苦了学生,但可能升学率暂时上升。这一教学上的短期行为反
馈给校长、家长和学校,又使这套管理方式和教学体系得以强化。于是,不
少学校心安理得地沿着这条斜坡走下去,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虽然有的学校
不赞成这套做法,但也有骑虎难下之感。
应试教育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原因以及现实的存在某础,下面我们就从
几个方面试着加以论述。
(一)小生产与教育的片面性是应试教育产生的现实基础
历史的局限性并不需要人的整体素质。教育既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
服务又为人的个性发展服务的双重功能难以全部发挥,只要能为当时社会解
决眼前主要矛盾服务就行了。所以,短期、实用的特定历史时期是回避不了
的。
历史上教育的追求不着眼于人的整体素质,只满足于一定阶级和社会的
短期需要的状况比比皆是。封建社会的教育所要培养的是 “君子”剥削“小
人”的观念和本领, “小人”则应养成顺从剥削的观念,学会“劳力”。资
本主义在科技进步和民主自由的装饰下,应该说人的素质大有提高,但仍然
逃避不了剥削阶级私有制的局限性,多数人的素质也仅仅提高到能为少数人
创造巨额财富的程度。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需要并有可能把提高人的整
体素质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马克思、恩格斯为这种可能性作了理论阐述,
创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但是实践这种学说,却是非常长远而又艰巨的过
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成熟,往往使我们主客观相悖,理论与实践相矛
盾,教育活动中经常出现简单化的短期行为,以上诸种因素,导致了教育的
片面性。
片面教育是数千年的小农经济产物。要根除它的传统影响以及它给民族
文化心理造成的局限性,是非常困难的。我国的长期革命与建设是在生产力
不发达的情况下进行的,为它服务受它制约的教育活动也带有小生产意识,
重眼前、讲实用。
纵观教育的历史发展史其发展有着历史局限性,在 《教育大事记》中有
如下精辟的论述与分析: “五四”以前,“新学思想”“为中国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服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
抗日战争时期, “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适合战争的需要”,“为长期
战争服务”;建国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教育要 “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
服务”。这些 “服务教育”是由当时社会发展形势所决定的,并为中国革命
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的迅猛进步,两个文明建设的高要
求和国际环境的大交流,当时的教育思想与模式显然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
了,中华民族的素质显得如此古老落后,中国的现代化要求人的素质全面提
高,协调和谐地整体发展。而我们的教育却长期停留在为眼前任务和利益服
务的短期行为上,从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到“为农业服务”直至出
现长期为升学服务,都反映了普通教育指导思想的混乱。多年来,尽管教育
现状和教育目的呼唤改革,然而改革中简单化片面性并未终止。一些地方的
“教育转轨”,把“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个战略要求简单套用到基
础教育上来。初中教育也要具体直接地 “为脱贫致富发展商品生产服务”,
以至把 “为渔乡发展出口创汇的水产养殖业服务”拔高为“办学方向”。这
种简单化、短期化、实用化的行为,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忧虑。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发达的生产力严重制约了人的发展水
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