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课堂故事博览五千年的辉煌—中国音乐

中小学生课堂故事博览五千年的辉煌—中国音乐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来自史书的 “音乐” 文献文物中反映的音乐起源问题 1)关于声乐起源的史料记载 关于最初的歌曲形式, 《吕氏春秋·音初篇》记有古代氏族社会时期, 涂山氏女所作的 《候人歌》,其词为“候人兮猗”。在这四字歌词中,仅以 “候人”二字表达一种心愿,后两字只是因感情的激发而发出的感叹。后人 分析这是 “音乐的萌芽”,“孕而未化的语言”。这反映了歌曲产生时音乐 音调与语言声调融为一体的密切关系。这也是最古老的情歌。 东汉 《吴越春秋》记载有传说是黄帝时期的《弹歌》。其词日:“断竹, 续竹,飞土,逐肉”。歌词反映了史前氏族社会的狩猎活动,记录了从制作 工具直到猎取食物的各片断剪影。其形式规整、简洁且富于节奏性,可作较 成熟的古歌来看待。 2)关于乐器起源的史料记载 《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出林溪谷之 音以作歌,乃以麋 冒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磐之音,以致舞 百兽。”这里包含着古人关于音乐起于对自然界 “山林溪谷之音”的模仿, 或受到启发的认识有关。同文还提到以兽皮蒙在缶上制成的鼓类乐器及用石 片磨制成的敲击乐器磐。 《礼记·明堂位》记载,“伊耆氏”使用的乐器有 “土鼓”、“磐籥”等击乐器与吹管乐器,反映了与当时生产技术相应的乐 器制作能力。 3)出土乐器反映的原始音乐型态 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早期遗址发现有距今约八千年左右的成批骨笛,有 七个音孔,能吹奏具音阶结构的音列,是目前已发现的最早乐器,可谓竖吹 管乐器的始祖。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骨哨,由禽类骨制成, 哨上有若干音孔,音色圆润,属横吹类管乐器。 陕西西安半坡村发现的两枚呈橄榄形的陶埙,为新石器中期遗物。其中 2 b2 一个一音孔陶埙能吹f、a两个音,呈小三度音程关系。山西万泉(今万荣) 荆村出土三个呈管形、椭圆形不一的陶埙,为新石器晚期遗物。其中二音孔 埙包括小三度、纯五度、小七度音程。山西太原义井村出土的同期二音孔埙, 能吹小三度、大二度、纯四度音程。 上述这些经测音而获得的各种音高、音程关系,从实例上为我们展现了 音乐史上已知的最早音响资料。它可视为历史保存下来的,尽管原始但却是 珍贵的先民音乐心理记录。其中透露的音阶结构关系 (骨笛)与三度音程听 觉尺度 (埙)的某种固定形态,预示了原始时期具一定特征的音乐听觉思维 模式,或者说孕育着民族音乐传统中某种独特的听觉心理结构。 同时期出现的乐器还有陶钟、陶铃、陶角、陶鼓等。 远古时期的乐舞 原始社会氏族部落中的乐舞活动,作为原始人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可以说是当时所有精神活动 (包括宗教、艺术、哲学甚至科学)生息发展的 土壤。由现存史料分析,原始乐舞与氏族部落生活中以图腾崇拜、农耕畜牧、 祭祀典礼等社会文化活动密切相关。 1)以图腾崇拜为特征的乐舞 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宗教信仰形式,往往与原始乐舞活动联系在 一起。相传黄帝氏族以云为图腾 (“To- tem”)。《左传·昭公十七年》载, “昔者黄帝氏以云记,故为云师而云名。”黄帝氏族部落的代表性乐舞名为 《云门》。自然界的诸多现象,都与云有关,并直接影响到原始人的耕作生 产与生存活动。因此,以云为图腾的乐舞活动,实际上反映了农业民族在耕 作生产中形成的对自然气候依赖、敬仰的文化心理。 2)与农耕畜牧有关的乐舞 传说中伊耆氏部族于每年十二月举行 “蜡祭”活动,演唱《蜡辞》“土 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先民希望通过上天的护祜, 在新的一年中,农耕顺利,减少自然灾害,表达了对生活的良好愿望。这在 葛天氏乐舞活动中亦有集中的表现。据 《吕氏春秋》载,“昔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 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这同样 是在尊祖先、敬天地的同时,表现了人们对农耕、畜牧等农业活动的重视与 祈愿心理。 尧的代表性乐舞名 《咸池》。据《周礼·春官》郑康成注,此舞是尧对 黄帝时的乐舞 《咸池》“增修而用之”。《咸池》原为天上西宫星名,古人 认为此星主管五谷。相传此舞在仲春二月播种季节举行,其意义仍是与耕植 活动有关。 3)祭祀典礼中的乐舞

文档评论(0)

山丹丹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