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儒学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pdf

第 1 页 本编所含的四篇文字,是国家“八五”重点图书项 目 《中国儒学文 化大观 》的一章。成稿于 年 月 。 仁义是儒学对人性的基本认识 ,也是儒学政治哲学的出发点和 归宿 。用人性指导政治,用人性规范政治,寓治国安邦于社会伦常生 活 ,寓政 于教 ,重 统治者修 已成仁、仁 民爱物、利 济天下 ,这是儒 学政 治哲学的基本精神 。这一精神,起于孔孟、中承朱王、传续于中山先 生。 第 2 页 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 的一个学派 ,其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去世 后,据 《韩非子 显学》记载,儒家分为八派 。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 有思孟儒学、乐正氏 (梁启超疑是 曾子弟子乐正子春)儒学和孙 (荀) 卿儒学 。本节讨论主要根据 以上三家学说 。 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 的政治学 。儒家关于政治的基本理念主 要包含在儒家诸子对人文、社会 、国家问题的讨论中。主要精神包括: 政治是实现人性的形式;治国不能背离仁义原则;政道从本质上说也 就是做人之道 。统治者修己成仁是政治的根本 ;修己最切实的进路是 用礼来规范 自己的视听言动 ,并在 日常生活中实践孝悌之道 。治国以 治人为本 ,以治法为末;法无治乱 ,得 其人则治 ,失其人 则乱;应 以贤 者为君,以圣者为王;君子当其位是实现人性政治的保证 。民为邦本; 君、民、神三者 ,民是第一位 的;民秉天意;得 民者得天下 ,失 民者失天 下;民可载舟 ,亦可覆舟 。国家应 由贤能 的士人执 掌治权;士人应 以义 人仕,以道事君 ;贤能的士人不仅为人臣而且为君师 ;士人以修身为 本 ,以齐家、治 国、平 天下为 己任 。 一、政治原本人性 人性论是先秦诸子政治文化 的起 点和基础 。对人性 的不 同理解 导致对政治人格 、政治社会秩序 、政治行为规范、政治方式方略的不 同设计 。儒家是从人与禽兽 的区别与分离的角度揭示人类 的类属性 的。孟子讲:人生而有 良知 良能 ,恻 隐之 心、羞恶之 心、辞让之 心、是非 之 心,人 皆有之 。(见 《孟子 告子上》)这四心,也就是人区别于禽兽 的四种属性:仁、义、礼、智 。这 四种属性 的核 心是仁与义 ,礼不过是仁 义的具体表达形式,智则是对两者的明辨与觉悟。 (见 《孟子 离娄 上 仁与义在孔孟思想 中有不 同的含义 。孔子 的仁包括三层关系结 构:一是人与社会 的关 系 。社会 的成 员 ,只要“克 己复礼 ”,非 礼勿视、 第 3 页 非礼 勿 听、非 礼勿 言、非礼 勿动 ”,都可 以实 践仁 , 论语 颜渊 也 就是把礼这种秩序规定 内化为人 的心理结构 ,化为人 的主观 自觉意 识 。二是人与人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人指贵族或统治者 ,人与人的关 系指统治集团内部即贵族之间和其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 。孔子提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 论语 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同上 )贵族集 团 内部建立亲和、彼此相互着想、相互承担 责任 的 关系。三是人与民的关系。即贵族统治者对庶 民百姓要 “导之 以德、 齐之 以礼 ”, 论语 为政 》 )通过恤 民、惠 民、义 民、博施 以济众 ,建立 一种人民相恤的事功关系。孟子的仁则是人生来就有的良知 良能,即 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尽管孔孟对仁的解释各异 ,但儒家所揭示的 仁 的本质和精神是共 同的,仁 的本质是 由血亲之情而放大 的同情心 和 爱 心 。孔 子 讲“爱人 ”,孟 子讲“亲 亲 ,仁 也 ”,都 是对 仁 的最本 质 说 明。义 是人 的行 为准 则 。孔 子说:“君子 喻于义 ,小人 喻于利 ”; 论语 里仁 》 )“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义之与 比”。(同上 )义是 君子的行为准则,是君子区别小人的根本标志 。孟子的义是一种 “羞 恶之心”。孟子讲 ,人能做到

文档评论(0)

各行业精品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