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华南人类学研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年来华南人类学研究.ppt

20年來華南人類學研究 ——從中山大學談起 周大鳴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 一、中山大学人類學的緣起 (一)1924-1949人類學研究的緣起 1927年中山大學历史语言研究所中设立人类学组。 史祿國為負責人,開設人類學的課程和研究 1928-1930年杨成志对滇川彝族进行田野调查。 這是國內人類學傢最早的田野調查 1924-1936年中山大學的民俗學研究逐漸嚮人類學研究的轉變 1935年校研究院设立人类学部,招收研究生。 1948年杨成志先生创办人类学系。 1950-1980年分散髮展時期 1952年中央少數民族攷察團 1953年-民族識別及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 1956年攷古教研室成立和廣東文物攷古普查 1958年梁钊韬先生等发现并鉴定马坝人;西樵山文化的发現。 1962年招收原始社會史方嚮研究生 1963-1964,攷察雲南少數民族 1972年成立攷古專業,翌年招生 1979年招收民族攷古方嚮研究生 1981年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复办。 1987年教育部批准建立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 二.人類學系現狀 (1981-2004) 人類學系現有教師25人,有2個本科專業(人類學/考古學)、4個碩士點(人類學/民俗學/民族學/攷古學)和2個博士點(人類學/民俗學/考古学),設有人類學博物館、三個教研室、1個试验室,另依託本系建立2個研究中心(中國族群研究中心、華南文化遺産保護研究與教學中心),跨系合作建立2個研究中心(歷史人類學、民俗學研究中心)。 在校學生 在校學生規糢:本科生250余人,碩士生59人,博士生36人;另有少量畱學生和訪問學者。按學校的要求,我繫本科生保持現有規糢,研究生的招生將持續遞增,到2005年,爭取在校博士、碩士研究生與本科生的比例達到1:2:5。 科研情況 建系以來,已承擔了國家、省級、國際(境外)和其他橫向課題超過100項。出版各類著作78部,論文800多篇。1996年至2000年,我系教師共發表論文185篇,出版學術專著35部;申請的各類課題經費超過300萬元,僅國家“九五”社會科學基金專案就有3項。1996年以來,我系教師科研成果獲國家級獎3項;獲省部級獎9項;獲其他科研獎 2 項。 2000-2003年我系科研經費佔文科經費的15%(教師約為文科的3%) 中山大學人類學的研究 研究特色 地域上以華南為主 漢族和少數民族並舉 多學科綜合 田野調查為基礎 餘論——1980年代以來的人類學的反思 1.民族研究的反思,莫爾根,社會形態“三段論” 2.攷古學理論的匱乏,限于傳佈論與進化論 3.人類學的睏境與挑戰-喬健與黃樹民 a對學科認識不統一,b意識形態對學術派別的幹預,c功利主義的壓力,d現有人類學的方法不足以有傚地研究中國社會, 1.民族學與人類學的整合——展望2008年世界人類學與民族學大會。 A.民族學的人類學情结,民族學嚮人類學的靠攏 B.人類學更被人接受——與世界接軌。 (一)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的研究 人類學理論與本土化研究: 如《人類學方法論》、《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現代人類學》。 人類學理論本土化已成爲我系重要特色,1999年9月在南寧舉行“人類學本土化國際會議”,並出版了中英文的論文集,如moving from Indigenization Toward Globalization(CSA Fall2000),2002年在中山市舉行“人類學理論與方法學術會議”並出版了專集,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二)族群與區域文化研究 族群和區域文化研究:主要研究華南、西南地區和西北的族群現象,分析不同族群的歷史形成、文化標識、族群文化以及族群內部的區域文化差別,揭示了漢族與其他民族的關係,都市化與族群關係都市化,以及漢族下的民系的關係,對西南民族文化的保護、開發和對瑤族、藏族、客家、澳門等族群研究上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中國族群與族群關係》、《澳門的族群》,《廣東族群與區域文化研究》(上下)等 民族文化傳習和保護研究:通過田野考察,瞭解民族文化的歷史和現狀,進而透析它的發展趨勢;通過與當地民族真誠的持續的合作,使各民族增強對自己文化的信心,提高對其文化進行自我傳習、保護和發展的能力;通過跨學科、跨文化的研究,促進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合作,使這些文化成爲全社會共用的財富。這項由鄧啓耀主持的專案經多年經營,已建立多種傳習和保護基地,出版“民族文化文庫”之“田野考察叢書”、“文化史論叢書”、“西部圖志”以及指導學生撰寫“中國民俗文化叢書”共十餘種。 人類學分支學科研究:我系積極開拓新的人類學分支學科理論與方法研究,開拓對本土的應用研究、直接爲政府和社會的相關決策服務。這包括都市化人類學與現狀研究:如周大鳴的《現代都市人類學》和《中國鄉村都市化》。醫療健康人類學研究:已有《醫學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