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国旅游景点介绍全书-019[辽宁].pdf
辽河平原的民俗与旅游
一、东北重镇沈阳
沈阳是辽宁省和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全国著名的重工业
城市。全市人口250多万,有汉、满、回、朝、锡伯、蒙古等15个民族。市
内划分为和平、沈河、皇姑、铁西和大东5个区;还包括东陵、于洪、苏家
屯、新城子4个郊区和辽中、新民两个县,总面积为8433平方公里。
沈阳历史悠久,早在几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息在这里,创造了灿
烂的历史和文化。两汉时期,沈阳称为 “候城”,这是见于史籍的沈阳的最
早的名称。到了唐代,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靺鞨兴起,他们建立了渤
洲国地方政权,改候城为沈州。到了辽代,统治者认识到沈州战略地位的重
要性,对沈州实行大量的移民政策。这样,沈州人口逐渐增多,经济也随之
发展起来。金末元初,由于连年战火,沈州城垣几乎全部化为废墟。元统一
全国后,在沈州废墟上重建城廓,并改沈州为沈阳路。从此,沈阳在政治、
经济、军事、交通等方面,都日益显示了其重要性。到 1625年 (后金天命十
年)后金政权的创史人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沈阳便闻名遐迩了。
沈阳位于浑河之北,浑河古代称之为沈水,根据中国 “水北为阳,水南
为阴”的传统观念,故得名沈阳。但东北民间认为,沈阳原本应叫 “沈羊”,
以后才改名为沈阳,为什么呢?有一个关于沈阳城的优美传说,可帮助我们
解开这个谜。
据说很久以前,沈水北岸的石嘴头山 (今天柱山)住着一户姓沈的人家,
家中只有母子二人。沈妈妈年老体弱,但其子沈哥长得膀大腰圆,身强体壮。
母子俩相依为命,捕鱼为生。有一天,突然沈水泛滥。暴雨普降,两岸房塌
地淹,人死畜冲,十分凄惨。一天,沈哥在河底捉鱼时,偶然知道,原来沈
水中住着一条三头蚊龙,它为了不断吃到童子肉而不停地兴风作浪。沈哥知
道这个秘密后义愤填膺,决心杀死蛟龙,为民除害。可他靠自己的力量根本
斗不过蛟龙。正在沈哥为难之时,东海龙王的三女儿羊妹来了,她把自己的
龙鞋和龙手套交给沈哥,让他穿着龙鞋上天,戴着龙手套把太阳搬来,这样
就可以烤死蚊龙。当沈哥拼着命把太阳搬来放在蛟龙背上时,他自己也因过
度疲劳而掉入河中。羊妹情急之下也冲入了沈水,因她没有龙鞋和龙手套,
也沉了下去。当附近的乡亲们闻讯赶来打捞沈哥和羊妹时,已不见他们的踪
影。于是老百姓在沈水北岸立一石碑,上书 “沈羊”以为纪念。后来在此修
城,就改名为 “沈阳”。
今日之沈阳,发展迅速,到处高楼林立,其机械工业在全国首屈一指,
古老的沈阳城焕发出勃勃生机,正在步入现代化的大都市行列。
清初的盛京宫阙——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是全国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两座宫殿建筑群之一,是清太祖努
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两位汗王营造和使用过的宫殿。因而以完整、璀璨、
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历史地位而著称于世,成为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
位之一。
沈阳故宫,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建都沈阳起到清高宗乾隆皇帝扩建完成(即
1625年至1783年),先后经过100多年才建成今天的规模。皇太极继位后,
为修筑这座宫殿,征调了居住在东北地区的20余万人,从浑河上游原始森林
中砍伐木材9000多立方米,在海州(今辽宁省海城县析木乡)缸窑岭烧制砖
瓦700多万块,再将这些建筑材料运往沈阳。后金统治者还从各地召集能工
巧匠几万人。沈阳故宫在继承中国古代汉民族建筑艺术特点和风格的同时,
也吸收了满、蒙、回、藏等多民族的艺术精华,使之成为多民族建筑艺术的
大融合体。因此,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各族人民智慧的结
晶。
沈阳故宫建筑群,设计布局完整,造型结构新颖,工艺水平很高。它位
于沈阳旧城中心,南北长15.2丈,东西宽32丈,全部建筑90余所,共300
余间。宫殿的周围为砖墙,宫阙正门上悬挂着 “大清门”三个绚烂的大字。
门两旁有石狮一对。门前有辕门,东门为左阙门,也叫东华门;西门为右阙
门,或称西华门。大清门对面为砖饰蟠龙大影壁,左右为奏乐亭和朝房。横
街北面,为当年后金的宫殿。从高处看去,整个故宫金瓦红墙,光彩夺目;
白玉石栏,庄重大方;五彩琉璃,色彩斑斓;雕梁画栋,巧夺天工。
然而,沈阳故宫的建筑群,并非一开始就具有如此规模。清朝统治者在
这里居住总共才十年左右,有一大部分建筑是在迁都北京后补建的。从建筑
时间上,我们可把它大体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建筑,是从 1625
年至1636年所建,包括东路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的大清门、崇政殿、飞
龙阁、翔凤阁、凤凰楼、清宁宫、关睢宫、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