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慎终与死亡教育.ppt
「慎終」與死亡教育 何萬貫 「慎終」與死亡教育 曾子:「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論語·學而》) 在這裏,除了把「慎終」解釋為給父母認真辦理喪事之外,還可以作更為廣義的理解,也就是慎重地對待至親和自己壽終這回事,包括壽終時對一生所作的回顧,對人生價值的理解。所謂壽終,不光是指父母去世,同時也包括自己的終結問題。總之一句話,所謂「慎終」,就是認真及正確地面對和處理死亡問題。 死亡教育,是指探究死亡、瀕死與生命關係的歷程的教育,其目的在於幫助人們以虔誠、理解及莊嚴的態度面對死亡及死亡的準備,其宗旨在於使人掌握健康而積極的生命觀,以創造積極而有意義的人生(張淑美,1989,1990)。可以說,「慎終」是死亡教育的具體化。 「慎終」與死亡教育 喪親 (Bereavement) 事實 行動 / 價值觀 / 生活次序深受影響 (黃鳳英,1995) 原有身份和角色改變(Sanders, 1989) 哀傷(Grief) 失去至親 持續性 / 自然性 / 個人化 (Hughes, 1995) 悲傷 / 憤怒 / 痛苦 (Kastenbaum,1991) 死亡教育 妥善地處理「死別」 接納 -> 抒發 -> 適應 -> 成長-> 體會->珍惜->新生 哀傷理論 哀傷的模式 「慎終」與死亡教育 要克服對死亡噤若寒蟬的心態,以健康的觀點談論死亡。 克服哀傷與恐懼情緒,以正確的態度面對死亡。 通過思考死亡評價生前功過,培養積極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總結 一.要克服對死亡噤若寒蟬的心態,以健康的觀點談論死亡。 老子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莊子說:「生之來而不能卻,其去不能止。」 揚雄在《法言·君子》中說,「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自然之道也」。 「如同花開花謝、日出日落、冬去春來一樣,是平常、自然的現象」(張淑美,1996)。黑格爾說:「任何人都要死,自然的死亡是一種絕對的法律,但這是自然對人所執行的法律。」 康閣·史東(1997)又說, 「當你拿到第一個孩子的出生證明時,歡迎之餘,難道沒注意到出生證明的背後也隱隱寫著死亡證明嗎?只是死亡的時間與地點都還空著罷了」。 一.要克服對死亡噤若寒蟬的心態,以健康的觀點談論死亡。 盧克萊修(約西元前九九年—西元前五五年) 時間是永恆的,空間是無限的,而在永恆的時間和無限的空間中,誕生的世界萬物乃至構成宇宙的諸世界,其本身都是「不免於死的」。 他指出,既然世界萬物都面對著「無限的空間和無底的深淵,都面對著無限時間的「暴力」,則凡在一定時間中誕生出來的事物,都必定抵抗不住無數年代中時間的暴力,從無限的過去直到現在,都必定有死(段德智,1994)。「可以說,人之必有一死,是一種生物現象,是人與其他禽獸所共有的命運」,「死亡是人作為『生的存有』(living being)的最大極限」(梁美儀、張燦輝,2005)。 一.要克服對死亡噤若寒蟬的心態,以健康的觀點談論死亡。 《荀子·禮論》中說:「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 有始有終是一個必然的規律 對死亡的恐懼 一個是怕難以抗拒死亡時的痛苦 二是不知身後會如何 「死亡不單能在瞬間使人所親所愛的人永遠消失,而且更將個人的自身引向一絕對不可知的境地」(梁美儀、張燦輝,2005)。 宗教的角度 人可以得到永生 不應感到痛苦 生物學 老的不斷死亡,新的不斷生長 一.要克服對死亡噤若寒蟬的心態,以健康的觀點談論死亡。 死亡是事實,只能掩蓋,不能消滅。無論醫療事業如何發達,都無法改變人必有一死的命運,人在事實面前只能妥協。庫柏爾-羅斯在她1969年的著作On Death and Dying一書中講,在她觀察的200位垂死病人當中,197位在面對將近死亡的事實時,都經歷相近的心理轉變,這些心理轉變且能歸納成一個有秩序的過程(黃天中,1991)。她於是把絕症病人這些心理反應加以整理,再把整個心理過程結構性地劃分為5個階段:震驚與否認(denial and shock)、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沮喪(depression)和接納(acceptance)。 不管每個人有甚麼想法,最後都會「平和地準備接受死亡」(N.DOYIE,1986)。 人們在心理上不願意有「死亡」,不等於現實中就可以沒有「死亡」。 既然是必然會出現的大事,就要以正確的態度處理它 二.克服哀傷與恐懼情緒,以正確的態度面對死亡。 唐君毅(1982)說:「親愛的人死亡,是你永不能補償的悲痛。」 人長期哀傷會帶來危害。 哀傷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恢復過程 孔子曰「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宰予:『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