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倫理學上的論證 擁有一樣東西X就等如對之擁有決定權或相關權利 若果生命可被視為X的一個樣本,則擁有生命就等如對之擁有決定權或相關權利 若決定權包括放棄權,則擁有生命就等如擁有放棄生命的權利 道家生死觀 道家總體哲學: 道法自然 對道的理解 道的特性 無名無相無色無味 不為語言所掌握(語言者,乃人以執定的方式了別萬物之大法也) 道與萬物的關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生之,(以)德畜之 反者道之動也 自然四義: 大自然 他然 萬物的本真狀態 自然=無為 (「無為」:無人之作為;「無不為」:道遍潤萬物,細而無聲) 「道法自然」對人之意義: 反對人為干預 不作人為價值判斷 順自然之性而為 老子生死觀的論證結構: 1. 道是最高的存在 2.自然乃道之理及本質 3. 萬事萬物依道之理運作 4. 依(2)、(3),∴萬事萬物依自然之理運作 5. 生死乃萬事萬物之一事 6. 依(4)、(5),∴生死依自然之理運作 莊子 :死無可懼 死之描述 大宗師:俄而子來有病,喘喘然將死,其妻子環而泣之。子犁往問之曰:“叱!避!無怛化!”倚其戶與之語曰:“偉哉造物!又將奚以汝為?將奚以汝適?以汝為鼠肝乎?以汝為蟲臂乎? 齊物: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於至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而後悔其泣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蔪生乎! 道與生死 秋水:道無始終,物有死生,不恃其成 大宗師:假於異物,託於同體(萬物雖異,但其相異只是假相[‘假’即託即借,非為真假之假,然託於彼亦意含其非為本相也],其實質俱為道的不同表現而已) 死之氣化轉變 至樂:莊子妻死,惠子弔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齊物: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同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貿!周與胡蝶,則必然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知北游: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生死僅為氣聚氣散之別,而氣散而後又聚,則知生死並非絕對的對待,而為相互變動的狀態而已) 至樂: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 天道:其死也物化 至樂:死生為晝夜 田子方:日出東方,而入於西極,萬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後成丐,是出則存,是入而亡。萬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形,而不化以待盡,效物而動,日夜無隙,而不知其所終 生死齊一 大宗師: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 齊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天地:其死,生也 知北游: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徒,孰知其紀 不悅生,不畏死 大宗師: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載、勞、佚,仍未止息,直至死亡之至,才讓人得到最徹底的休息,因而死亡是大自然給人的恩澤,而非咒詛,故面對死亡,人應倒屣相迎,而不是畏之懼之) 秋水: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生死不是問題,如何看生死、從哪個角度看生死才是問題) 德充符:安時而處順 莊子生死觀的論證結構: 1. 道無終始 2. 道為萬物之母 3. 為萬物之母者無足懼 4. 凡為道的體現皆無足懼 5. 轉化原則為道的體現 6. 晝夜循環為轉化原則的體現 7. 死生如晝夜 8. 依(6)、(7),∴死生亦為轉化原則的體現 9. 依(5)、(4),∴轉化原則無足懼 10. 依(8)、(9),∴死生無足懼 道家安樂死觀 道家以外種種學術、醫學或法律的討論,都具有一個共同點,亦即以死亡為他者的經歷,可稱為「死亡經驗的外部化」或「異化」。但此共同點正就是道家的反面,亦即道家是以己身的經歷參與進死亡之中,因而其主張具有存在主義式的第一身體驗,更能使人從死亡陰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而得以擺脫精神上的痛苦 道家立場指導原則: 反對人為干預死亡過程 反對人為延續生命(對「反對安樂死」的反對): 不以人助天(大宗師) 反對人為主動安樂死: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德充符) 論證結構: 1. 道法自然 2. 凡違反自然的行為/活動均與道相悖 3.任何違反自然的死亡均是違反自然的行為/活動 4.依(2)、(3),∴任何違反自然的死亡均與道相悖 凡在病人未自然死亡前主動終結病人生命而導致的死亡均是違反自然的死亡 主動安樂死就是在病人未自然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