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学校寄宿制对学生学习行为与效果的影响研究】.doc

【西部农村学校寄宿制对学生学习行为与效果的影响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西部农村学校寄宿制 对学生学习行为与效果的影响研究 ——基于湖南湘西州花垣县小学生的实证调查 摘 要 本文主要采用了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将寄宿小学生与非寄宿校学生做对比分析,从学生对于学习制度的认知、课堂学习行为、课外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具体信息与情况的描述。在此基础上,将小学生的学习行为拆分为学习态度和动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能力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与探讨,并且进一步探究影响最终学习效果的原因,试图分析农村寄宿制与学生的学习行为之间的内在关联与逻辑,从而丰富有关农村学校寄宿制度建设的理论内容,也为该项制度进一步的完善与推广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现实参考,从而有助于为西部农村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充分发挥寄宿制学校硬件设施的效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多重性的职能作用,使学生身心能在寄宿制学校里得到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大批的优质人才,从而达到寄宿制学校与社会之间“界而未界,隔而未隔”的境界。 关键词:寄宿制度 学习行为 学习效果 一、引言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地方财政困难,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基础薄弱,义务教育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实现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两基”)目标,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和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特联合制订《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以进一步推动国家对于西部农村教育的政策倾斜。 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当中,首要措施即为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切实落实该项措施,2004年,由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三部委联合颁布了《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中央将拿出100亿来实施这项工程。此后,国家“两基攻坚办”又颁发了《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办法明确指出:“专项资金的使用要根据‘工程’总体规划和实施步骤,实行项目管理,统筹安排,突出重点,集中投入,专款专用,保证效益,确保建一所成一所。”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也指出:“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是实施‘两基’攻坚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这项任务十分紧迫,西部孩子上学的事是不能耽误的。”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能否使西部农村学生充分享受寄宿制度带来的有效成果,是评估该项制度影响与效果的关键所在,也是为未来进一步完善该项制度打下现实基础。 2005年5月,国家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将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的建设。到目前,已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特别是湘西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州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任务已经完成,从2004年到2006年底,共投资3.3亿元,建设项目校308所,土建项目707个,完成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基本上消除了中小学危房,在改善教育设施的同时积极开展贫困生救助,仅2006年,全州就累计发放义务教育阶段救助资金1.1亿元,救助贫困生7万余人。三年来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也大大提高了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育质量。成功刚刚开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将成为湘西自治州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里程碑。 中央和省政府投入巨资建立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好以后,如何尽快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水平,是农村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将农村寄宿制细化到具体措施,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的影响,不仅更好的,也为该项制度进一步的完善与推广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现实参考,从而有助于为西部农村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充分发挥寄宿制学校硬件设施的效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多重性的职能作用,使学生身心能在寄宿制学校里得到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大批的优质人才,从而达到寄宿制学校与社会之间“界而未界,隔而未隔”的境界。即社会要为寄宿制学校提供优越的育人环境,学校要为社会培养优质的人才,提高了本次研究的参考价值与实际意义。 二、文献回顾 在国内,农村学校寄宿制的贯彻落实情况以及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等问题,在近几年引起了一些社会学、教育学以及教育和发展心理学方面研究人士的学术青睐。在农村学校寄宿制发展总体现状方面,以同芳娥的《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为代表,其中她用事实证明,在教育水平较低,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贫困地区,举办寄宿制学校有利于加快该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在此基础上,她提出科学、全面的管理是促进寄宿制学校发展、维护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是发展寄宿制学校的有力保证;努力培养

文档评论(0)

1457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