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学3》第三讲_古代学校.ppt
;;;;;; 西周时,学校制度初具规模。西周学校包括国学和乡学两个系统,国学是中央官学,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那里;乡学则是地方官学,设在郊外的乡、州、党、闾等地方行政区域之中。
关于国学可以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类。周王城所设的大学称“辟雍”或称“学宫”、“大池”、“射庐”等。诸侯国中所设的大学叫“沣宫”。
关于乡学,《周礼》称:“乡有庠,州有序,闾有塾”;《学记》谓:“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这种“学在官府”的情况下,形成了“官师合一”,国学中的教师由大司乐、乐师、师氏、保氏、大小胥、大小师等官吏担任;乡学中的教师由大师使、乡师、乡大夫、州长、党正、文师、少师等官吏担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西周建立了初步的教学管理制度。《学记》记载,西周国学中的大学已建立了隔年一次的考核制度。
考核兼重学业和德行两个方面,为后世学校考试提供了很好的范式。
天子一年之中有四次亲临学校,祭奠先圣先师,视察学校规制和教学情况,谓之“视学”。
官学在西周时已达到极盛。但到西周末期,由于王室衰弱,诸侯纷争,“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始动摇,文物、典章也开始从官守的秘府中流向民间,官学亦趋衰废。
春秋时期出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新局面。到春秋中后期,私家讲学次第崛起,并很快出现了初步繁荣的景象。
;;;封建社会的官学还建立了较为严格的学校考试制度。
汉代太学就很重视考试,因为考试结果的好坏与学生出路有关。
唐代官学考试效率明显加快,当时中央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普遍实行三种考试:旬试、岁试、毕业考试,考试合格者可送礼部考核录用。;;
私学大师孔子以博大的胸怀,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体现了来者不拒、诲人不倦的大教育家风范。
墨子亦不甘落后,进而提出了“主动往教”的流动教育形式,以扩大自己学术教育思想的影响层面。一时孔墨显学,传为私学佳话。
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成为历代统治思想。儒学对社会影响的主要途径即是通过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特别是私学教育。私学较少政治干预和思想控制,在传播儒学时更注重学理论或学术的研究探讨,与官学中过于直陈的伦理政治说有所不同。宋代儒家学派林立,正是与私人讲学兴盛有关。
;在教学方式上,汉代经诗讲学中的“高徒相授”形式就颇具特色。汉代私学人数经常是数百上千,故这种形式很受经师青睐,递相效法,蔚然成风。
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收程颢、程颐为弟子就常“令寻颜子(颜回、渊,七十二贤之首)、仲尼乐处,所乐何事”,启发学生作进一步的哲理思考。
朱熹则常常在集体教学之后,带领学生徜徉于山水丛林之间,一边漫步,一边讨论。
;中国封建私学在内容上为多样化,同时兼容了旨趣相异的儒、佛、道诸学,使私家办学出现百家竞放的可喜现象。私学不只限于儒家经学,还有传播道学的宋纤、张忠、张讥、杜家严等,也有传播佛学的支遁、慧远等。
私学在传播中国古代科技、文艺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如汉代的鸿都门学(中国最早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专科学校,在洛阳),唐宋的医学、算学、画学等。;(2)承担了封建社会的启蒙教育。
私学承担了启蒙教育的任务,弥补了国家官方办学的不足,并在实践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如宋代地方州县一级的官学已十分普遍。但地方官学也只能实行到州(府)、县,县以下的初级启蒙教育,官方已很难顾及,主要由私学承担,统称“蒙学”。“蒙学”作为封建教育的基础,历来为许多教育家所重视,他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融知识性、理论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启蒙读物。
;中国古代启蒙读物可划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综合性的读物,如《急就篇》、《三字经》、《百家姓》、《十字经》等;
另一类是专门性的读物,如《千字诗》(诗歌)、《十七史蒙术》(历史)、《名物蒙术》(自然常识)、《增广性理字训》(伦理道德)等。
无论是综合性还是专门性的启蒙读物,都十分重视将知识性、伦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既获得文化知识,又不知不觉的接受了传统美德的熏陶。
;; 古代书院的办学特色:
第一,注重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形成了学术研究的自由争鸣风气。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以儒家教育为主线,书院也离不开对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的教学。
宋代的福建武夷山、江西的庐山、湖南的岳麓山、江西的婺源之所以成为研究中心,是因为当时学术带头人朱熹、张栻、吕祖谦等理学大师在这些地方分别创建、修复或主持众多书院,如沧州精舍、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堂等。;第二,注重学生自修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着眼于学生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
书院除集体讲学外,教师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