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中西诗歌意象之比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中西诗歌意象之比较 【作者】许 阳 婷 【关键词】意象??诗学??比较研究 【指导老师】丁 世 忠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意象,是使想象凝固而给读者以美感的印象,是诗人、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用语言媒介表现出来的物象,是“an intellectural and emotional complex”(呈现于瞬间的理智与情绪的复合物)。[1]所以意象是一种视觉反映,是用来表述与模拟说和表现说有关的术语。中国与西方文学中的意象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相契合的一面。近年来,意象这个概念成了哲学、心理学、美学及文艺理论中广泛使用的术语,不少人或写专文,或撰专著,对意象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叶朗把意象从中国古典美学中提取出来,作为审美艺术学和整个现代美学体系的核心范畴,认为审美意象是“艺术”的本体,有无审美意象则是判定是否为艺术品的标志。[2]肖君和认为意象是“艺术的细胞”,袁行需认为,意象是“一种更基本的艺术范畴”,是“诗歌意境这座建筑的砖瓦”。在西方文学中,也有大量对意象的描述如莱辛说“意象是在诗歌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感性形象。”它们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如果有,原因又在哪里?这是值得思考的。 一、中国意象传统 《诗经》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诗歌集,反映了先秦时代各方面的社会生活,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在《诗经?小雅?鹿鸣》[3]:“呦呦鹿鸣,食野之萍。”写鹿儿呦呦叫,呼唤同伴来吃草则鹿的意想十分美好。雄鹿有角,其鸣清越,以鹿喻情爱则十分贴切,在《国风?召南?野有死鹿》[4]则直接以鹿为爱的信物,诗中描写一对男女恋爱,男子是一位猎人,在郊外丛林遇见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少女,即猎鹿一头为赠,终于赢得爱情。 我们的先人热爱生活,有所创获,我们就应该把这些文学遗产发掘出来。在中国文学批评的范畴中有统一意和象的意象。它将二者统一后则具有了自己的含义,以全新的面貌循着自身的轨迹作逻辑发展并在文学创作中寻求表达。我们首先来看《周易》中的象: 我国学者都认为《周易》是我国古代意象理论的源头,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我们的梳理工作就从《周易》开始。《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前者是一部用于占卜的书,后者是最早的解易著作。其作者过去多认为是孔子,现在则认为并非孔子所作,但非出于一人一时之作,而是战国以后陆续形成的,《周易》中的象可以包括两大类,抽象的图形之象,包括卦象、卦位和爻象。二是具体的文字之象及用文字描述的象,这就是易经中的卦爻辞:“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易》中之象,其意义大体相当于今人所说的双音词意象。《易》中之象是用物质手段即图形和文字表现出来的象,正所谓“圣人立象以尽意”。 再者我们来看东汉王充的《论衡?乱龙篇》首次明确提出意象: “礼,宗庙之主,以木为之,长尺二寸,以象先祖。孝子入庙,主心事之,虽知木主非亲,亦当尽敬有所主事。土龙与木主同,虽知非真,示当感动,立意于象,涂车刍灵,圣人知其无用,示象生存,不敢无也。夫设土龙,知其不能动雨也,示若涂车刍灵而有致,三也。天子射熊,诸侯射麋,卿大夫射虎豹、士射鹿豕,示猛服也。涂名布为侯,示射无道诸侯也。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5] 王充指出了意象的几个方面:一是并非任何事物都宜于取来作意象,世间万事万物他们可以按照某种标准划分为类。人类认识事物之初也是如此,只有在同一类中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才能取来?作意象,二是每个类取来的象还需要灌注人的意图才能成为意象。王充所举的例子是祭宗庙时用的祖先的木制牌位,上面写着祖先的名字。祭祀时孝子对着祖先的牌位,应当当作祖先就在面前,诚心纪念才有意义。他所举之例与《圣经》上谈金、银、铜、木、石偶像的情形类似,有灵气与非灵气之分。宇宙在运动社会在发展对人类来说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作家创造意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好的意象应当在客观现实中存在也就是“示象生存”,凭空虚构的意象不易生动。这大概是艾略特所言“客观对应物”在中国东汉时的表现形态吧。 南北朝以后更有创作论的意象说,如钟嵘认为要创作鲜明新颖的艺术形象,必须精心推敲、孜孜以求,以期达到“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刘勰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文心雕龙?神思》)”这里的意象是与物象相对应的有着独特见解,那是经过艺术构思之后形成的审美意象。刘勰是具浓厚宗教意识的理论家,他最终出家当了和尚法名慧地。宗教意识对他起到了积极作用使他思想呈现系统化与升华意识,这与意象最后一个阶段心象相对应,难怪佛雏认为:“这个‘意象’是个完整的概念,可以看作‘立象以尽意’在艺术上的综合,或者‘情采’、‘神’与‘象’之一种有机的艺术结体。”唐代王昌龄说:“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诗格》)。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辩》云:“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