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牛耕起源及牛文化初探.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西牛耕起源及牛文化初探.ppt

广西牛耕起源及牛文化初探 硕士研究生:张 阳 E-mail:hstzhangyang@ 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 研究框架 广西牛耕的起源 考古发掘工作对文献的佐证 广西牛文化的渊源 结论 一、从文献中探寻广西牛耕的起源 中原牛耕的起源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争议 卫斯《关于牛耕起源地探讨》 林蔚文《百越民族的农业生产》(续) 《山海经》曰:“稷之孙叔均作牛耕。” [清]顾栋高:《毛诗类释》 “盖古者祭牛之外,惟以享宾驾车犒师而已,未及耕也。” 关于广西地区,我认为牛耕起源于东汉 《新序?刺奢》第六:战国时期“百姓饱牛而耕,暴背而耘”。著名的“吴牛喘月”的成语,“吴牛望见月则喘,使之苦于日,见月怖而喘焉。” [宋]范晔《后汉书?王景传》:“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无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甚多,境内丰给。” [宋]范晔《后汉书?任延传》:东汉建武初年,“九真俗以射猎为生,不知牛耕……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根据以上文献,我们只可以推断广西牛耕最早出自汉代。汉代以前,牛基本只作为祭祀和肉食之用。当时广西的畜牧业并不发达,大批牛羊等牲畜需从北方输入,南越王赵佗与西汉王朝关系破裂后,“高后自临用事,近细士,信谗臣,别异蛮夷,出令曰:‘毋予蛮夷外粤金铁田器;马、牛、羊即予,予牡,毋与牝。’老夫处辟,马、牛、羊齿已长,自以祭祀不修,有死罪,使内史籓、中尉高、御史平凡三辈上书谢过,皆不反。” 对于瑶族,史料记载牛的来源为朝廷所赐,是朝廷招安游牧民族的一种重要手段,虽广西地区的牛自己驯化的历史由来已久,但由于地域及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可能仍仰仗朝廷所赐,上述史料也是有力的佐证。 二、考古发掘工作对文献的佐证 在考古研究中发现“壮族先民真正进入犁耕农业阶段大概是从汉代开始。” 在广西平乐县银山岭西汉墓中,曾出土有铁口铧两件。这件铁口铧前锐后钝,嘴呈三角形,底平而面部隆起,中空,可容木叶,是一种供平拉的翻土工具。 在贺县莲塘的一座东汉墓中出土过两件犁铧,都作三角形,底面平,正面隆起,中空,可容犁头,是广西在汉代有牛耕的实证。 从这次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确定广西至少在汉代时已经开始了铁质犁耕,冶铁技术从中原传入百越地区,在西汉甚至更早,壮族先民已经懂得了犁耕,最早的农具可能是木制、石质,铜质的农具可能性较小,因为当时铜为贵族铸造奢侈品的贵金属,不可能有大量的铜来铸造一般农民用的农具。 在梧州、合浦发掘的东汉墓中,出土了许多陶牛、陶车。 广东佛山市郊澜石东汉墓葬出土的水田模型上,一陶俑在田上犁田,头戴蓑笠,一手扶犁,一手赶牛。这是牛耕场面的生动描述。两广古代均为越人居住,佛山与广西相去不过300余公里,由此可以证明壮族先民自汉代已有牛耕。 1993年1月31号,在广西桂平县发现的一面铜鼓上,出现了“人牛播种”的立体饰。 铜鼓是冷水冲式中期,面径47厘米、高49.5厘米、胸径72厘米、腰径60.5厘米、足径72.3厘米,重26.5公斤。鼓面略大于鼓胸。鼓面中心太阳纹十二芒,芒间夹带流心形纹,单弦分晕,以图案化羽人纹为主,次为羽纹交叉填线纹、变形翔鹭纹和通信圆眼状纹。面沿饰逆时针走向的四大蛙,两蛙间有一组“孩童戏鸭”立体饰,与另两蛙间的“人牛播耕”立体饰相对。 “人牛播耕”呈现一耕一拨,单人操作,从立饰上看,非常灵活,技术也达到了非常成熟的阶段。立饰上的人物顶髻披巾,是古代乌浒人的形象。 “乌浒,南方夷号也。《广州记》曰:其俗食人,以鼻饮水口中进噉如故。”立饰上的牛,根据其特征可以确定为水牛。可以确定当时的水牛与黄牛都开始用于农耕。 三、广西牛文化的渊源 中国习称的牛,主要指牛属(Bos)和水牛属(Bubatus)。前者的角较圆,无横纹;后者的角较宽,有横纹。从角形即可分辨的很清楚。考古学发现,古时的野牛是家牛的祖先——原牛。黄牛遍布于南方和北方。水牛一般被认为在南方才有。但在商、西周等时代发现的青铜牛角或牛饰中都出现的是水牛属,无一例外。 今日水牛普遍获见于南方各省,而在距今50万年—10万年,中国就有水牛分布,在中国黑龙江、北京、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四川以及浙江等地,先后发现从更新世中期到更新世晚期的大量水牛化石。中国的水牛产自于本土,现已可以通过考古论证。 北方之所以有水牛存在,一个重要的因素,可以用亨顿(Huntington)气候与文化变化的相应关系加以解释。商、西周时期,应该是中国的一个暖期,所以水牛曾遍布于中国北方地区。 中国古代,牛与人类颇有渊源,广西人民与牛也有着不解之缘。 牛吔我的宝咧,牛吔我的财, 四月八来了,脱轭节到了, 我把牛来敬,我把牛轭脱, 让你喘口气,让

文档评论(0)

倾国倾城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