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雕塑与中国文化是一个大题目,在这里,我实际只想和大家讨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雕塑的特征,二是中国雕塑风格的演变与民族的文化精神的演变。这两个问题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当然时间的关系,许多具体的内容不大可能展开来讲,只能是讲一个大概。
一、中国雕塑的基本特征
特征是在比较中存在的。我们主要以西方古代雕塑作为参照来映证中国雕塑的独特性,这种比较并不是要比高低优劣,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不能以某一个民族的雕塑的特征做为评定整个雕塑艺术的高低优劣,这种比较是说明性的,为的是有利于人们看清它的独特面貌和形态。中国雕塑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可归纳为六个方面。
1、题材的广泛性
中国雕塑的题材相当广泛,从全书的叙述中可以看到,人物、动物(包括想象、虚构的动物)、自然山水、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生活场景、乐舞戏剧表演等等都可以作雕塑的表现内容。在西方雕塑中,人始终是雕塑的中心表现对象,在古代西方雕塑中,人的形象占去绝大部分数量,在理论上,也自觉将人的形象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中国雕塑则不同,动物形象相对占去较大比重,特别在先秦时期和秦汉时期(即在佛教雕塑兴盛之前),动物的形象比人的形象在艺术上更要成功。所以中国雕塑在题材上,人的中心位置不像西方雕塑那样突出,尽管从总体的绝对数而言,中国雕塑中人物还是最多的,但相对不那么特别醒目。
中国人将自然山水引入雕塑中,这在世界雕塑史上是奇特的。如唐代的山水明器雕塑、游山群俑、杨惠之的“山水塑壁”、郭熙的“影壁”、小型工艺性玉雕、木雕、竹雕、果核雕等对自然景物的表现,寺院及其它建筑中大量的以山水风景为内容的悬崖、壁塑等。可以说,凡是中国造型艺术所可以表现的内容,在雕塑中几乎都可以找到。
中国雕塑在取材上的自由、大胆、不拘泥于某种特定表现对象的特点并不是偶然的。拿人的形像的表现来说,在西方早期雕塑中,古埃及人制作雕像是为了复制人的形象,保存生命以追求永生;古希腊人则是通过人神合一的形象在最合谐、最完美的人体中发现他们的理想世界。中国人关于生命的不朽,不注重肉体生命的保存而重在人的社会义务和责任的实现。中国人讲究“立德”、“立功”、“立言”的所谓“三不朽”,追求的是人的精神品格在实社会中的实现,而不是脱离了社会伦常追求个人的永生。佛教传入前,中国人的宗教观相对较为淡漠,偶像制作和崇拜不发达。拿道教来说,道教原本不造像,主张:“道本无形”,“道无形质”。敦煌本《老子想尔注》中说:“道至尊,微而隐,无状貌,形象也。”直到佛教传入后,道教受影响才开始造像。中国早期神抵形像少,偶像崇拜风气不盛,是人像雕塑相对要少的重要原因。在世界其它民族中,人的形像占突出地位的常常就是在早期的人形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至于自然山水进入雕塑与中华民族较早就具有了自然美的意识,以及雕塑与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有关连。
2、雕塑功用的社会功利性
就雕塑的社会目的和作用而言,中国雕塑总是和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工艺性雕塑、建筑装饰雕塑)以及宗教、宗法、伦理、丧葬等社会功利目的联系在一起的。中国雕塑强烈的社会功利色彩使得纪念性雕塑得不到更大的发展,雕塑作为一门艺术的审美功能基本上被掩盖或淡忘了,在一般民众的心目中雕塑常常等于神像或泥娃娃。这样便影响和削弱了雕塑应有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这对雕塑的发展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障碍。事实上,中国雕塑发展到现代,在艺术领域,其悠久的传统已经断裂,在雕塑的教学和创作中一般是以西方的雕塑观念和语言形式来进行的。出现这种结果,与传统的中国雕塑其功用过于狭隘以致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不能说是没有关系的。
由于对雕塑社会功用不同的理解和要求,西方国家耸立在广场和公共场所的纪念性雕塑较多,而中国雕塑较多放置在石窟、寺院内或陵墓地表和地下,不同的放置地点决定了雕塑的观赏性及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到一个民族的雕塑习惯和观念。
3、雕塑家和雕塑理论没有获得独立的地位
如果将古代雕塑家与画家(特别是文人画家)作一比较,就可以明晰地看出同为创作主体,二者在文化地位上殊异的程度。
中国历史上,最早从事雕塑与绘画的都是工匠,即殷商时的“百工”。尽管这些人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工匠仍被视作“皂隶之事”,这是中国的一个旧传统,离不开工匠,又看不起工匠。
在封建社会前期,绘画与雕塑的地位分不出高下,画家和雕塑家同为工匠,自然是难分伯仲。打破平衡的是文人画的出现。从汉开始,慢慢有文人参与绘画了,魏晋南北朝兼善绘画的文人越来越多。到唐代,文人画已基本成熟,宋以后文人画则开始主宰画坛了。文人画的出现,使一部分绘画纳入到正统文化的范围,而雕塑则仍属于工匠和民间的传统,这样使雕塑家和文人画家在文化地位上发生了变化。雕塑与绘画在创作主体上的分化,使得雕塑一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广告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初探.pdf
- 广联达钢筋软件基础培训教材.pdf
- 后现代主义广告的创意表现研究.pdf
- 解析大众传媒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化表现从广告中的性别表现谈起.pdf
- 景观意识下的户外广告设计研究.pdf
- 跨国广告公司中国化历程探析.pdf
- 论教师裁量权之行使与不確定法律概念之認定.pdf
- 批判还是支持_论中国当代行为艺术.pdf
- 坪地街道白石塘水库勘察报告.pdf
- 坪地街道长坑水库勘察报告.pdf
- 岸基供电系统 第4部分:工频电源.pdf
- 人教版八下英语Unit 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_测试卷.docx
- 热带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 木薯.pdf
- 草原防火阻隔带建设技术规程.pdf
- 渔用气胀救生筏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pdf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docx
- 重庆市渝北区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教学大练兵语文试卷.docx
- 食品安全-花椒籽油 (2).pdf
- 2025年海博思创分析报告:储能集成“小巨人”,国内外业务进展可期.pdf
- 地理标志产品 宽城板栗.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