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_《中医内科学》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发热_《中医内科学》课件.ppt

内伤发热 [概述] 一、定义: 以内伤为病因,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损所导致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内伤发热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区分外感发热。 [概述] 二、发热的基本概念 临床发热诊断标准:口温:>37.3℃;腋温:>37.0℃;肛温:>37.6℃;或昼夜体温波动>1℃。 临床分类标准:临床上将发热分为低热(口温37.4℃ ~38℃)、中等度热(38.1 ℃ ~38.9℃)、高热(39 ℃ ~39.9℃)和超高热(>40℃)。 慢性低热:体温升高在37.5 ℃ ~38℃(口温)并排除生理性原因,持续2周以上者。 热型分类: 稽留热,驰张热,双峰热,间歇热,波状热,不规则热等 [概述] 二、沿革: 1.《内经》详于“阴虚则内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对气虚发热也有所论及: 《素问·调经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奠定了甘温除大热的理论基础。 2.《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虚劳里急……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开甘温除热之先声。 沿革 3.《太平圣惠方》对烦热的病机、治疗有较全面的阐述。“阴气偏少,阳气暴胜,则热乘于心,故烦热也。”柴胡散、地骨皮散。 4.《脾胃论》详于气虚发热,其治疗“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并创造了甘温除热的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沿革 5.清·秦景明《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名,且将其分为:气分发热、血分发热。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妇科专著) 6.《证治汇补·发热》将外感之外的发热分为十一类,较为详尽。 沿革 7.《医林改错》、《血证论》对瘀血发热的论述渐趋完善。 [概述] 三、范围 凡非感受外邪所致的发热均属于内伤发热。 或初有感受外邪,久而导致脏腑失调、气血亏虚引起发热,亦可按内伤发热辨治。 西医: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分类 感染性发热(59%): 细菌、病毒、真菌 结核、艾滋病 FUO 肿瘤(占第2位):血液系统,实体瘤 血液病:溶贫,出血性疾病,骨髓坏死 非感染性发热 风湿病:SLE, RA, still, DM/PM, SS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疾病,下丘脑综合 征,更年期综合征 功能性低热:感染后低热,术后低热, 神经功能性低热 [病因病机] 病因: 内伤:包括情志、饮食、劳倦、禀赋、久病、外伤出血等 病机: 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 病因病机 1、肝气郁结:气郁化火 实 2、瘀血阻遏:气血壅遏而发热 壅结阻遏 3、内湿停滞:脾胃受损,运化失司, 而发热 水湿蕴积化热 4、中气不足:脾胃受损,中气下陷, 阴火内生 虚 5、血虚失荣:阴血不足、不能敛阳, 阳气亢旺 阴阳失衡 6、阴精亏损:水不制火 而发热 7、阳气衰惫:火不归原,虚阳外浮 注意虚实兼挟证型 气虚发热的机制 脾胃虚弱,化源不足,阴血亏虚所致; 气虚卫外不固,外感邪气,正邪相争所致; 脾虚气泄,中焦虚寒,虚阳外越所致; 气虚下陷,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所致。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中曰:“是热也,非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 阴火即相火,因于劳倦伤脾,耗损脾胃之气,脾胃气虚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水谷精微反下流成湿,闭塞下焦,抑遏下焦阳气

文档评论(0)

co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