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介词“与”“和”的异同
摘要:“与”“和”的介词用法,分别是由动词、形容词虚化而来。两个字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成介宾词组,修饰谓语。但“与”作为介词时,其介后宾语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省略,“和”的这种用法似乎很少见。并且,在现代汉语中,“和”代替了“与”。
关键词:虚化;宾语 ;介词;省略
与,会意字,本意为赐予,作动词。其小篆像双手持物给予,另有双手伸出准备接受之形,表示以物予人。后引申为交往、给予、等待、赞许等意义。例如:
(1)始而想与,久而相信。(《吕氏春秋·慎行》)——与,交往。
(2)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楚辞·离骚》)——与,等待。
和,形声字,从口,禾声。本为形容词,协调,平和的意思。《礼记》中提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就是指音乐和谐。
“与”字虚化为介词时,可译为“跟”“同”。《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说,与郑人盟。”《庄子·天下》:“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有时也可译为“替,给”。如《史记·陈涉世家》中:“陈涉少时,尝与人傭耕。”《孟子·离娄上》:“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今子与我取之,而不与我治之。”介词“和”字应是由形容词和虚化而来。王力先生认为,“和”被用为介词,大约是在唐代,例如:
(3)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杨朴《蓑衣》)
(4)灯下和愁睡,花前带酒愁。(雍陶《自述》)
宋词中也有“和”作为介词的时候,如:
(5)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秦观《阮郎归》)
(6)梦难极,和梦也多时间隔。(柳永《倾杯乐》)
虽说“与”“和”作为介词时都可同其后宾语组成介宾词组,但“与”字后的宾语往往可以省略,特别是宾语为代词时。由于历史原因,古人崇尚简约。所以,鲁迅先生曾说过:“我的臆测,是以为中国的言文,一向就不一致的。大原因就是字难写。当时的口语摘要,是古人的文;古代的口语的摘要,是后人的古文。”(见《门外文谈》)例如:
(7)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商君书·更法》)
此处“与”后分别省略了“拘礼之人”和“制法之人”。
(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9)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史记·项羽本纪》)
此处是项羽留沛公与他饮酒,省略了“项羽”。
(10)有争气者,勿与辩也。(《荀子·劝学》)
(11)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同上)
然而“和”作介词时,其后的宾语很少见过省略。如若把“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中的“和”去掉,那就不知所云了。
另外,介词“与”还有宾语前置的句式,例如:
(12)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其何以献器?(《左传·昭公十五年》)
此处“戎狄”前置。前置宾语有时是为了突出宾语。
(13)使襄子于晋阳也,令不行,禁不止,是襄子无国,晋阳无君,尚谁与守战?(《韩非子·难一》)
此处“谁”是疑问代词,许仰民在《古汉语语法》一书中说到:“古代汉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以前置为常。”
在现代汉语中,“和”字大多时候代替了“与”字。比如说,“我和她比”,而不说“我与她比”;“我和老师请教”,这里的“和”作介词,向。不过如今“与”字的介词用法也并未被淘汰。
以上笔者提出的几点关于“与”“和”的一些介词用法还不太全面和完整,仅供大家参考,也请大家指教。
参考文献:
[1]王力.王力文集(第十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2]许仰民.古汉语语法新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3]于富章.古代汉语语法新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汉语辞海(彩图版)[z].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
[5]古代汉语词典(大字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