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docx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方法第一节油气勘探的理论一、世界油气勘探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初期阶段-原始找油理论(19世纪40年代以前)早期油气勘探活动中,由于人们缺乏对地质规律的认识,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找油工作主要是依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感觉进行的。如利用油气苗找油,靠迷信观念布井等。钻井的方式为顿钻及麻花钻,深度不超过500~1000公尺。勘探方法仅限于钻井法。勘探领域局限于油气苗附近和浅层。缺乏地质研究,勘探效率低,成本高。代表性成果:我国自流井气田、巴库苏拉汉、巴拉汗浅油层及中东的一些油泉和浅油层。(二)中期阶段-圈闭找油理论(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人们在长期寻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实践中,随着地学水平的提高,逐渐认识到,油气的聚集常和地下构造有关。?找油理论1:线状分布理论--油气田呈线状分布,沿出油点的直线上找油。这一认识对解释盐丘翼部分布的油田有效,因盐丘构造多沿断裂分布。?找油理论2:背斜理论—石油聚集于背斜构造的顶部,沿构造等高线分布,背斜高点找油最有利。19世纪后期,美国的怀特发表了背斜聚油的论文。“背斜聚油理论”大大提高了油气勘探的成功率。在“背斜论”的指导下,油气勘探由单纯依据油气显示,转为依据背斜构造。地面地质测量寻找背斜构造成为找油的主要依据,地质家正式成为找油必不可缺少的专业人才。1917年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成立,确立了石油地质家在油气勘探中的主导地位。勘探领域扩大,主要为山前坳陷,山间坳陷。在石油成因理论上,认为石油是由生物形成的有机成因理论逐渐抬头,最后占据主要地位。该理论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该理论至今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油气勘探方法也有了很大发展,除在露头区采用地质法(地质填图找背斜)外,在覆盖区产生并逐步完善了重、磁、电、地震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寻找背斜圈闭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为在钻井中划分出油气水层,电测和地质录井方法都有了相应的发展。钻井技术普遍提高到旋转钻水平,井深超过千米。通过进一步的勘探实践,人们发现油气聚集的场所不仅包括背斜,还包括其它场所,如地层圈闭,于是提出圈闭的概念及找油理论,后来又逐渐提出复合圈闭、隐蔽圈闭等概念。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成果:我国老君庙油田、科威特布尔干披覆背斜油田(K砂岩储层)、沙特加瓦尔油田(J碳酸盐岩)。(三)世界油气勘探进展阶段-盆地找油理论(20世纪中叶以后)20世纪中叶,随着圈闭聚油理论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控制油气聚集的更宏观因素。沉积盆地找油理论的提出,是石油地质学从实践到认识的一次重要飞跃。从沉积盆地整体出发,系统分析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油气源与圈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关系,逐渐缩小勘探靶区,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图8-2 鄂尔多斯盆地油源区与油田的关系图(据赵文智,2005)盆地找油的实质是源控论和圈闭论的有机结合,系统研究油气藏形成的石油地质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这是现代油气勘探理论的基本指导原则。70年代后期提出和迅速发展起来的含油气系统理论,是对盆地找油理论的系统总结和发展。二、中国油气勘探理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油气勘探勘探理论的四次大的飞跃:(1)继大庆油田发现后建立的陆相生油和陆相大油气田形成理论;(2)继渤海湾盆地油气区发现以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油气分布理论,包括源控论和复式油气聚集理论;(3)继任丘油田发现后形成的古潜山油田的勘探理论;(4)正在形成和完善的前陆盆地油气勘探理论、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一)陆相沉积盆地生油理论陆相生油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地质推测、岩石化学、有机地球化学三个主要阶段。中国陆相生油理论的要点:①陆相湖泊具有生油气条件,我国陆相油源丰富。②油源条件的好坏受控于古气候、古沉积环境。③陆相盆地的明显特征是高沉积速率。④陆相沉积盆地,碎屑岩沉积占绝对优势,区域性油气运移距离较短,也能形成大型油气田或大型油气聚 图8-3 箕状凹陷和复式油气藏聚集带空间分布模式图(据康玉柱,2004)A-凸起型聚油带; B-断阶型聚油带; C、D-中央凸起型聚油带(其中C代表挤压背斜聚油带、D-潜山-批覆构造聚油带);E-斜坡型聚油带集带。(二)油气分布的源控理论基本思想:有效烃源岩分布区基本控制了油气田的大致分布范围。1.有利生油深坳(凹)陷控制了油气的形成和分布有利生油深坳(凹)陷具备了油气形成的区域条件。由于其深度大,因而富含大量有机质(生油体积大)和有较好的热转化条件,同时,具有较好的保存条件和压力体系,有利于油气富集。(图5-37、图7-3、图7-4、图8-1)2.面临生油深坳(凹)陷的同生二级构造带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有利生油区基本上控制了油气的区域形成和分布,在这个范围内的圈闭又控制了油气富集的场所。陆相与海相盆地在沉积类型、相带分布及断层发育等方面的差异控制了油气分布的差异性。“源控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