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技术学派.ppt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 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曾在哥伦比亚大学读本科。他起初是美国英语教育家、教育学家,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英语教育和传播研究两个领域齐头并进,并成为著名的社会批评家。 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media ecology专业。直到2002年,他一直是文化传播系的系主任。2003年10月5日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他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 ⒈波兹曼的学术成果 波兹曼传世的著作共18部,主要分布在英语教育和媒介环境学两个领域,全都浸透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批评。主要著作包括:《娱乐至死》(1985)、《童年的消逝》(1982)、《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的屈服 》(1992)、《教学:一种颠覆性的活动》(1969)、《教学:一种保存性的活动》(1979)、《诚心诚意的反对》(1988)、《疯狂的谈话、愚蠢的谈话》(1976)、《如何看电视新闻》(1992)、《建造通向18世纪的桥梁:过去怎么改变未来》(1999)。 《娱乐至死》 “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地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使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致死地物种。” ——尼尔·波兹曼 媒介即隐喻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提出“媒介即隐喻”。 “波兹曼在麦克卢汉结束的地方开始。” 波兹曼认为麦氏“媒介即讯息”的警句必须进行修正,因为“信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明确具体的说明,但是我们的媒介,包括那些使会话得以实现的符号,却没有这个功能。它们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是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 《童年的消逝》 这本书的核心在于阐明童年是如何“发明”(产生),又是如何“消逝”的。 印刷时代, 读写能力将儿童和成人的世界隔开,而电视打破了这种分隔,信息不受限制的被一切社会成员共享,这样成人世界的信息就以影音形式入侵着儿童的世界,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界线由此变得愈发模糊。 ⒉波兹曼的媒介思想: 《童年的消逝》和《娱乐至死》中文版问世之后,人们对他媒介思想已经有所了解,他的媒介思想可以简单概括为: (1)一切技术变革都是双刃剑,利弊同在,都是浮士德式的交易。 (2)新技术的利弊使有些人获利,有些人受害。 (3)每一种技术都有一种哲学理念,都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 (4)一种新技术往往挑战一种旧技术,在时间、注意力、金钱、威望和“世界观”上向旧技术发起攻击。 (5)技术变革不是叠加性的,而是生态性的。一种新技术并非仅仅是追加什么东西,而是改变一切。 ⒉波兹曼的媒介思想: (6)因为信息的编码是符号的形式,所以不同的技术就有不同的思想和情绪偏向。 (7)因为技术信息容易获取的程度和速度不一样,所以不同的技术就有不同的政治偏向。 (8)因为有不同的物质形式,所以不同的技术就有不同的感知偏向。 (9)因为我们注意技术的情况不一样,所以不同的技术就有不同的社会偏向。 (10)因为技术的内部结构和经济结构不一样,所以不同的技术就有不同的内容偏向。 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 1947年出生于纽约布朗克斯,1975年获得 纽约大学的新闻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得 社会研究新型学院媒介研究硕士学位, 1979年获得纽约大学media ecology博士 学位。网络教育的先驱,麦克卢汉思想的 发扬光大者,被称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 代表作为: 《软性的刀刃》(The Soft Edge,1997)、 《思想无羁》(Mind at Large,1988)、《学习赛博空间》(Learning Cyberspace,1995)、《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Digital McLuhan:Digital McLuhan: A Guide to the Information Millennium ,1999 ) 《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Digital Mcluhan:A guide to the information millennium 【美】保罗·莱文森 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