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与浙江大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摘要] 以研究和宣传中国古代科技史闻名于世的李约瑟博士,曾在1944年两次访问处于抗战困苦条件下的浙江大学,本文对这一访问的历史背景、详细经过进行了史料发掘,并就其历史意义作了初步讨论。 [关键词] 李约瑟 浙江大学 中国科技史 一   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早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李约瑟就以其对胚胎生物化学的卓越贡献而饮誉全球,成为该学科的奠基人之一。40年代中期,是李约瑟人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他的一生由此分为两个差异很大的前后半生。前半生,主要是作为杰出的生物学家和胚胎学家为世人称颂,后半生则倾注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别感情,以从事中国科技史研究为己任。他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的影响,自?quot;十宿道人,因为他发现他的名字约瑟夫(Joseph)最古老的译音是十宿,以十宿谐约瑟,隐喻星座,并把自己的中文姓取为李,以与老子李聃同姓为荣。   李约瑟作为一个在国际生物学界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痴迷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科技成就,是从二战期间出使中国开始的。我国抗日战争后期(1942-1946),李约瑟博士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和英国生产部的支持,出任英国驻华使馆科学参赞和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并在重庆组建中英科学合作馆。他经由印度飞越驼峰进入昆明,在云南、贵州、四川参观了一些学术单位。在已经经历了6年抗战的贫困中国,亲自驾车,踏遍大后方的十个省,东南到达闽、粤,西北直上秦、陇和敦煌千佛洞,西南到达云南洱海之滨,行程5万多公里,访问了三百余个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接触到上千位学术界著名人士,其中有竺可桢、李俨、钱宝琮、钱临照、刘仙洲、郭沫若、傅斯年、李济、陶孟和、王亚南等人。   他积极地通过英国文化委员会供应当时中国所缺乏的新刊图书,并从印度代购急需的仪器和化学药剂;又竭力介绍中国科学家的论文发表于国外科学期刊,推荐很多人到英国进修研究。也邀请了一些英国学者来华讲学并协助他工作,为当时受日本封锁的中国科学家、医生和工程师提供援助。其夫人李大菲(Dorothy Moyle Needham)于1944年也来到中国,夫妇俩活跃在大后方的文化学术界。   由于李约瑟等人的积极努力,使中国抗战期间科学研究成果远播国外,并加强了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他在此期间向国外发表了大量论文,极力介绍中国的科学文化。1943年他发表了《中国西南的科学》、《川西的科学》;1944年发表了《中国西北的科学与技术》、《重庆工业与矿业展览会》、《中央科学合作局第一年度工作报告》;1945年发表了《中国科学》、《科学前哨》,《贵州和广西的科学》等论文和书籍。据有关资料介绍,李约瑟从中国送往国外发表的学术成果,1943年第一年有30篇,到第二年及第三年增至108篇,其中大多数推荐到世界一流期刊,如英国的《自然》、美国的《科学》杂志等。([5],P,136)李约瑟对中国科学事业的钟情和倾力支持,给予中国科学家以极大的鼓舞,因此他受到中国科技界的广泛尊重。   李约瑟对浙江大学的访问并把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在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所取得的教育成就和科研成果介绍给全世界的科学界,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二   1944年4月10日和10月22日至29日,李约瑟先后两次到贵州的遵义和离遵义75公里的湄潭,访问当时为避战乱从杭州西迁到那里办学的浙江大学。   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战后期,由于受到战争的破坏,国内与国外学术界的联系极为困难。因此国内学术界对李约瑟的来访特别重视,将其视为一次难得的与国际学术界交流的机会,希望借此向国外展示中国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   1943年1月6日,中英文化协会致函浙江大学:英国学者陶德斯、尼德汉(即李约瑟--引者注)二氏将由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聘送来华作学术讲演,冀藉文化之联系加强两国之友谊,二氏约于今年一二月间先后抵达,留华期间约为一年,兹特将其详细履历备函检奉,预为介绍, 希查阅为荷。[2]?   1月18日,学校收到来函,校行政谈话会成员传阅后,一致认为英国学者来访意义重大。时竺可桢校长因公出差重庆,代理校长事务的文学院院长梅光迪在信函上批复:函复该会,本校欢迎两英国教授来校讲学数日。[2]四天后(1月22日)浙江大学复函中英文化协会:接章:贵会卅二年一月六日大函以英国学者陶德斯、尼德汉二氏将来华作学术讲演,预为介绍等由。查该氏来华讲学,本校无任欢迎,拟请其来华后惠临本校讲学,并勾留数日,先此函复,即请查照,届时代为介绍为荷。[2 ]   除了中英文化协会的介绍信函外,学校在1月19日之前,又收到时任教育部长的杭立武致竺可桢校长的一封信,告知请二氏来华讲学一事:按照现时假定秩序均拟请其赴,惟各项程序统须彼等到华以后始能作最后确定。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