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刘勰“通变”与叶燮“正变”的可比性.docVIP

试论刘勰“通变”与叶燮“正变”的可比性.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摘要:“通变”与“正变”是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范畴,而刘勰的“通变”与叶燮的“正变”各自在两个范畴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他们的思想虽然前后相隔一千多年,但其诗学思想提出的历史语境,针对的问题以及表达的形式等三个方面的相似性特征,使两者的比较获得了可能性。   关键词:通变;正变;比较;可比性      比较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正如美国学者斯旺森所说,“没有比较的思维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不进行对比,一切科学思想和所有科学研究,也都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比较是有条件的,这就是可比性问题。所谓“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之间的相通性。那么,刘勰的“通变”与叶燮的“正变”是否具备这样的可比性呢?刘勰为南朝梁文学理论家,《文心雕龙》被章学诚称为“体大而虑周”(《文史通义·诗话》),叶燮是清初诗论家,《原诗》被林云铭称着“痛扫后世各持所见以论诗流弊。”(《原诗叙》)他们虽然先后相隔一千多年,但都因其理论特色在传统诗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况且“通变”与“正变”都试图解决诗歌创作的现实问题,对诗歌的发展都曾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何面对已有传统是诗学理论的重大问题。在传统诗学中,这一问题又经常表现为复古与创新。对此不同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诗歌的创作与理论的发展。刘勰的齐梁与叶燮的明清之际,正是这种矛盾冲突的集中期,使他们诗学思想产生于类似的语境,因此,在复古与创新之间便成为两者可比性的前提。   “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政治的混乱使统治者无暇顾及思想方面的控制,这为新思想的产生让出了较大的空间。就诗学而言,原来依附于哲学、伦理学的思想开始独立,并且,各种不相容的诗学观念又可能同存于一个空间。刘勰正处于“复古”与“新变”的争论点上。   就复古而言,西晋挚虞(?-311年)树立复古大旗,认为文学应“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文章流别论》)回到儒家诗教的老路,为人伦教化服务。当五言体诗从民间走向文人,成为主流之时,他又极力倡导“四言为正”,伸四言,黜五言,显示其保守性。裴子野(469-530)又在《雕虫论》中批评刘宋至齐梁诗为“吟咏情性”、“非止乎礼义”,坚持儒家诗教中心,“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梁书,裴子野传》)坚守“古法”。与此相应,东晋葛洪(281-341年)虽然总体上倾向于儒,但文学观念却选择新变。与挚虞相反,他提出今文胜古文,坚持认为“古者事醇素,今者莫不雕饰”,是时移世改,理自然也。以萧纲(503-551年)为首的宫体诗人也极力批评崇古宗经的文风,指责他们“竞学浮疏,争为阐缓。玄冬修夜/xxyyjxlw/,思所不得。既殊比兴,正背风骚。”(《答湘东王和试诗书》)。萧子显梳理建安到刘宋的诗歌线索,认为“不相祖述”,提出“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的主张。萧统(501-531年)也在《文选序》中提出“踵其事而增华”,为新变开道。总之,刘勰正处于复古与创新针锋相对的时代。   叶燮的处境与刘勰相差无几。明代后期,文坛上也经历了复古与反古之争。高棅《唐诗品汇》追随严羽,宗法盛唐。承他的路,李东阳开启了“七子派”,认为“宋诗深,却去唐远”,得出“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明史·文苑传序》)“宋人于诗无所得”(《怀麓堂诗话》)的结论。可以说,明代从弘治到万历近百年间,以前七子为代表的模拟复古占尽了上风。尔后,王世贞承李梦阳,主张“言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明史·文苑三·王世贞传》)认为“西京之文实。东京之文弱,犹未离实也。六朝之文浮,离实也。唐之文庸,犹未离浮也;宋之文陋,离浮矣,愈下矣,元无文。”(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但与此相对,反古倾向也应运而生。公安派代表袁宏道高举反古旗帜,认为“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寒而袭夏之葛者也。”(《雪涛阁集序》)诗歌之变不得不为,“诗之气,一代减一代,故古也厚,今也薄。诗之奇之妙之工之无所不极,一代盛一代,故古有不尽之情,今无不写之景。然则古何必高,今何必卑哉?”(《袁宏道集笺校》卷一八)等等,他们以“性灵”为中心,从“真”、“变/xxjylw/”、“趣”、“奇”等方面坚持反古。当公安派渐变为浅率俚俗后,又有竟陵起而振之。对于公安、竟陵,钱谦益以为,“中郎之论出,王、李之云雾一扫,天下之人文才士始知疏瀹心灵,搜剔慧性,以荡涤摹拟涂泽之病,其功伟矣。机锋侧出,矫枉过正,于是狂瞽交扇,鄙俚公行,雅故灭裂,风华扫地。竟陵代起,以凄清幽独矫之,而海内之风气复大变。”虽然对竟陵派褒奖过头,但也真切地描述了公安、竟陵的反古精神。后来,对于晚明的复古与反古,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代表的《四库提要》做了这样的归结:“盖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