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楼索古.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客家人和客家土楼的历史渊源————客家土楼索古(一) 李 沣 客家,是“客”和“家”的对立统一,是士家豪族与佃客在南迁后的战乱中形成的一种互相依存、相对固定而又十分庞大的一个社会群体。“家”与“客”是主和从关系,正确的表述应为“家客”,但客家人的语习惯是把“家客”说成是“客家”。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又谓“客家土楼”。顾名思义,“客家土楼”是“客家”历史文化与“土楼”历史文化的交织发展的产物。福建土楼的建造者、使用者,福建土楼的主人多数是“客家人”。客家人,既非本地土著,是客居此地的外来人。现在有人估计,海内外客家人约有1.2亿人左右。大陆有纯客或基本纯客县市41个,总人数约5500万。湖南、广西、四川等省也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另外香港约有125万、澳门约10万、台湾约460万客家人。在海外,东南亚各国、 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80个国家或地区,也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总人口约有500万。海内外很多著名的企业家是客家人,因此有“客家人是中国犹太人”之说。因客家人在港、澳、台人数众多,而且出了很多经济、政治、文化精英,因此研究客家的历史源流和文化,是世界华人史学工作者的一大任务。时至今日,台湾、香港及大陆学者对此课题的研究,已经做工了大量工作,取得巨大进展。 “福建土楼”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也有一个漫长的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从建筑学、民俗学的角度研究“土楼”,始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如由张步骞、朱鸣泉、胡占烈撰写的《闽西永定县客家住宅》一文(载;《南京工学院学报》1957年第4期),就有开创性、代表性意义。但把客家源流史与土楼源流史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目前看来还比较薄弱。正如北京师范大学黎虎教授所言:“关于汉族民系之一的客家的民居,论者已经不少,然而尚无对其历史渊源作深入的探讨,偶尔涉及者亦多语焉不详(1)。探讨客家民居特征的历史渊源,不仅有助于对这一独具特色的建筑、居住方式及客家民系特点之深入认识,亦将有助于对客家先民南迁、客家民系成因等问题的探讨。”(2)黎虎教授已对此课题做了深入的研究,撰写了《客家民居特征探源-----与汉魏晋北朝中原宗族聚居、大宅、坞堡关系》。黎虎教授的文章启发我们,在研究客家民系的生成和发展历史时,必须与研究“土楼”的源流结合起来,孤立地研究“客家”源流,或者孤立地研究“土楼”源流,都不能对这一问题求得客观、圆满的解释,而这也是当前这一课题不能深入的主要原因。 关于客家的渊源,目前学界比较有共识的说法有二,一是中原汉族一支南迁后发展、演变而来;二是南迁汉人与南方土著融合发展而来。关于客家民系形的历史,比较权威性的说法是台湾学者罗香林在《客家源流考》一书中所阐述的客家先祖从东晋以后由中原南迁,在唐末黄巢起义及五代时期再迁入闽、赣二省边的汀、赣二洲,于五代宋初形成民系。对此说,最近也有学者提出质疑。本人因对这个问题没有进行专门地、深入地比较和研究,对各种说法的可靠性都没有资格进行评论,因此本文只是想围绕“客家”和“土楼”及其两者的关系,从文献中求索相关资料,做些简单、粗浅的比较研究,为专门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北人南迁,历史相当久远。战国时有名的楚、越两国,其先人都是三皇五帝的后裔,再早还有三苗族被放逐南方。汉末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表明黄河流域的一些官民、世家豪族已移居到长江中、上游,并成了蜀国的主人。 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北方遭战乱祸害,大量中原人口向四方逃难,有的向西逃,有的向北逃,但最多的还是逃向南方,逃向南方的益、荆、扬三州。《后汉书·刘焉传》载:“初南阳三辅民数万户流入益州”;《三国志·魏志·卫觊传》曰:“觊书与荀曰:‘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文士王粲对曹操说:“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三国志·魏志·王粲传》)徐州、淮河流域的人多移居扬州。《三国志·吴志·张昭传》曰:“汉未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移入扬土。”张昭、鲁肃,都是由徐、淮移居江东的。《三国志·吴志·鲁肃传》曰:“中州扰乱,(鲁)肃乃命其属曰: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万里,可以避害。乃使细软在前,强壮在后,男女三百余人行。” 蜀军师诸葛亮,山东琅琊人,避乱居荆州。刘备、张飞,河北涿州人;关公山西临猗人。这些情况说明,汉末、三国时期,长江流域已有大量北方移民。但这些移民似乎与客家民系的形成还没有产生直接关系。 西晋的贾后之乱和八王之乱,使西晋朝廷和北方大地,陷于血醒的战火之中。如果说贾后之乱的血醒残杀还限于宫迁内部的话,齐王、河间王、成都王、东海王、汝南王、长沙王等八王的混战,就把战火引向了整个中原大地。统治阶级内部自相残杀,使西晋司马氏政权名存实亡。战乱使民不聊生,流民遍野,“臣自涉州疆,目睹困乏,流民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弱,不

文档评论(0)

神话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03223011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