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本语境下的电视民生新闻刍议
董 平
【关键词】:以民为本、以生为纲、第一现场、民本传播理念
21世纪以来,民生成为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话题,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新年贺词中强调,将“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温家宝总理在春节团拜会上也指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2010年是中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一年,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对于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党和政府及人民的耳目喉舌的新闻媒体,应加强责任意识——贴近群众、紧扣民生、反映民意,办好民生新闻节目,重视和改善民生问题,替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对确保改革进程健康持续地推进,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对新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进是大有裨益的,本文借鉴公共新闻传播理念,以小为切入点、纵观大视野,深入阐述民本语境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发展状态及趋势。结合具体节目和近期实时热点,尤其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的新闻实践,从世界观方法论、新闻传播论等角度,着力探讨和解决民生新闻节目中存在的问题,办好民生电视新闻。
现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民为本的理念,平等、独立意识普遍增强和世俗化社会进程的迅速推进,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日益激烈,民生问题也随即凸显,关注国计民生,关心百姓生活已成为时代重要话题。民生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中国转型期间民众的利益诉求,成为民众发表意见、建言献策的平台,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民生新闻成为广大受众关注的焦点,也由此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体生存和竞争的有力武器。所谓的民生新闻,是关乎人民生计,关心百姓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由最初的社区新闻发展而来,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当下的民生新闻并不是一种成熟且具有独立新闻品质的新新闻样式,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体制话语向商业话语和大众话语共谋的产物[1]。2002年1月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开播被看作是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诞生,几年后在全国各地已形成的燎原之势。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并打造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如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齐鲁电视台的《啦呱》、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等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奇特景象,因此有学者把把这次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称之为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浪潮”。民生新闻颠覆了传统新闻节目以传者中心的传播理念,放下官架子,抛弃说教的腔调,记录百姓生活状态,化解生活矛盾,排解情感情惑为己任,以更贴近、更亲和、更有趣、更有用的方式和理念与观众亲切交流,勾勒百姓身边的生活场景。民本语境下电视民生新闻报道正朝着“以民为本,以生为纲”民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即平民视角、平民情感、民生内容、民本诉求。
电视民生新闻的精神内核
电视民生新闻是指“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播报平民百姓们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老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的社会关怀”[2]。因此,以民为本,以生为纲是民本语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精神核心所在。因此报道题材要突出服务百姓,以平民视角的报道立场,民本意识的价值取向及民众话语的报道方式为范式,运用故事化叙事手段,平民化的主持风格,以“短、平、快”为特色,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激发了观众的收视心理。
记者职能发生错位,违背新闻客观规律,介入、干预新闻事件,使得新闻成为传媒一手操纵下的主观“事实”的报道。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纸做的包子》报道,该台的编导(临时人员)雇佣人使用废纸箱为馅制作小笼包并拍摄下来播出的,经多家媒体转载、转播,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这个报道“传媒假事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包括对媒体形象的冲击。《纸做的包子》报道中存在记者导演事件的行为。在报道中以制作纸馅包子这个社会真实(这个社会真实是被编导制造的)为基础,为渴求独家新闻进行人为策划和制造假新闻,新闻工作者应该客观报道发生的事实,而不能自己制造事实同时又报道这个事实。
民生新闻报道的低层次导致理性深度的丧失。过分追求对事实报道的“短、平、快”,缺乏对事实本身内涵的深刻的思考,使新闻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3]。过去在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大都是会议纪要,有很强的官方意识形态,而现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就是要关心群众的实际生活,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于是民生新闻报道中出现很多生活中的烦杂事情。民生新闻并非拿百姓熟悉的内容作为他们生活中消遣的对象,它的实质是以贴近群众的身边事做为一个切入口,将暗藏在纷繁复杂新闻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寓意传达给受众。
民生新闻取材被局限在那些与市民相关的新闻信息上,农民被有意或无意地“边缘化”,导致农民在节目中逐渐失去话语权。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