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讲 风俗习惯 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风俗习惯。所以古语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共俗”。 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政教”和“教化”,因而总是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去考察风俗习惯,从维护统治的角度去强调移风易俗。 中国有56个民族,风俗习惯各不相同。那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一是积久性,即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大多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二是多元性,即风俗习惯的多民族性、多区域性和多系统性。如西南地区的彝族、纳西族等都过 “火把节”,但他们关于火把节的;来历、举行火把节的方式并不相同。 三是相融性,即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以求共同发展的一种特性。历史上记载的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习,是最有代表性的事件。 一、茶酒与烹调 茶的发现和利用是中国人对人类文化史的一大贡献,至今仍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世界饮茶发源于中国;中国饮茶发源于四川。据说,在秦代以前,只有巴蜀人在种茶和饮茶。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这一习惯才由四川传播出来 到西汉时已由药用完全转变为饮用。唐宋以后,饮茶的风气已经相当普遍。唐宋时代通行煮茶,宋元以后,改为泡茶。 中国饮茶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唐代出现的陆羽的《茶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从茶之源、茶之具、茶之器、茶之图等十个方面,论述了饮茶的历史发展。陆羽《茶经》之旨在于“品”,即注重茶的意趣而不注重它的功用,这是中国茶文化的灵魂所在。由于这一贡献,陆羽被尊为“茶圣”、“茶仙”。 由于茶的利用,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两种风气:一是品评泉水,二是品茗赋诗。 现在天下第一泉有四处: 1、江西庐山谷帘泉,陆羽评定。 2、江苏镇江中冷泉,即古长江南零水。 3、北京玉泉,乾隆评定。 4、山东济南趵突泉,乾隆评定。 此外,由于茶的利用,在我国古代还产生了茶礼,作为男女结婚时的媒介,即男女定亲后,男方用茶给女方送聘礼,叫做“下茶”;女方接受聘礼,叫做“受茶”。茶礼以后,还有茶话,即一边饮茶,一边清谈,后演变为茶话会。 酒的历史比茶还早。从考古发掘知道,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已经有酒,传说中的仪狄和杜康 是造酒的始祖。 从酒本身的发展来看,最早产生的酒应当是果酒,因为野果子一般含有糖份,其皮又附有天然酵母,可以自然发酵酿酒。后来发展到用谷物酿酒。到先秦时代,已经发明了曲酒。 酒在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功能,主要是用于祭祀和饮酒为乐两项。两种的实质都是享乐,只不过祭祀用于神,饮酒用于人。 古人饮酒,度数一般不高,远不像现在的“二锅头”和“茅台酒”那么厉害,否则,李白也不可能“一日须饮三百杯”,武松也不会一口气喝十八碗。 烹调,或者叫烹饪,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最突出的一种。这不但因为烹调是一种艺术,而且因为吃的方式也大有讲究。在中国的习俗中,不论婚丧嫁娶、走亲访友,总是以吃作为重要内容和活动高潮。 中国的烹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烹调”二字就体现了这个发展过程。“烹”字下边从火,意思是把生的东西煮熟。但这还只是较初步的阶段,又“烹”又“调”,才是高阶段的文化。所谓“调”,就是在烹的同时或基础上调剂它的味道,也就是用各种调料、各种方法和技巧,把食物调制得精美好吃。 据考古证实,中国人远在北京猿人阶段就用火烧熟食吃了,这恐怕就是最早的“烹”了。烹调发展的自身规律,是人要不断满足自己的口味,但是,也必须具备相应的社会经济条件。所以在社会经济发达的王朝,烹调技法也较为发达。 明清两代是封建社会的晚期,在烹调方面积累了以前的经验,其中以清代文学家袁枚的《随园食单》最有代表性,它不但记载了从明代到清初流行的食品326种,而且对烹调技艺提出了许多高明的见解。据研究,一桌“满汉全席”多时有菜点182种,少时也有64种。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按照各地饮食习惯和食物条件,形成各地不同的风味,即不同的菜系 通常说“八大菜系”:鲁(山东菜)、川(四川菜)、粤(广东菜)、闽(福建菜)、苏(江苏菜)、浙(浙江菜)、皖(安徽菜)、湘(湖南菜)。也可以分为四大菜系:鲁、川、淮、粤。 二、衣冠服饰 世界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衣着打扮,是这个民族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尺,以及民族历史意识和民族时代意识的体现。 中国的古代服饰具有强烈的大一统精神和严格的等级观念,历代王朝都对上自帝王公卿、下至庶民百姓的穿戴,都做了明确、严格的等级规定,任何人的衣着打扮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一般说来,服饰的作用主要有三:御寒、遮羞、装饰。 远在几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人们就已经掌握了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