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民版必修三课外知识补充
专题一
一 百家争鸣
衍圣公
“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开始于西汉元始元年,当时平帝为了张扬礼教,封孔子后裔为褒侯。之后的千年时间里,封号屡经变化,到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封为衍圣公,后代一直沿袭这个封号。而到了公元1935年,民国政府取消“衍圣公”,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生于1920年的孔德成先生,便成为末代衍圣公,首任祭祀官。2008年,伴随着孔德成先生的去世,“衍圣公”之位也就划上了历史的句号。
稷下学宫(一)
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田齐桓公。稷下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齐宣王之时,在稷下扩置学宫,招致天下名士: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等百家之学,会集于此,自由讲学、著书论辩。战国中后期各主要学派的重要人物,如:荀子、宋钘、尹文、邹奭,几乎都来到过稷下,《史记》描述当时的盛况:“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邹衍、淳于髡、田骈、接舆、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稷下学宫(二)
稷下学宫本身有很多功能:其成员既可以充当政府的智囊团,又著书立说进行学术研究,由于广收门徒,还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可以说是一所非常成功的大学。战国时期,三晋纷乱,楚则保守落后,秦虽是新兴,文化未盛,齐几乎始终领导文化潮流。而中国自秦以后的各种文化思潮,差不多都能从稷下找到源头。如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儒学,基本上是孟、荀两派理论的交替使用;再如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一直在中国盛行,并且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此外还有在汉朝早年流行的黄老思想。
韩非之死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韩非的书流传到秦国,为秦王嬴政所赏识,秦王以派兵攻打韩国相威胁,迫使韩王让韩非到秦国为其效力。韩非在秦国备受重用,引起了秦朝李斯的妒忌,李斯、姚贾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终因他是韩国宗室,未得信任,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自杀。
祭酒
祭酒,官名。古代通常请年高望重者主持祭礼,因此祭酒便成为对长者或官署首长之尊称。东汉时,始置博士祭酒。后来历朝沿置,为国子监或国子寺之长官,主管全国教育事业。历代均以儒学优长、年高望重者任此职。清末废国子监,改设学部,祭酒更名为学部尚书。
二 儒学的兴起
儒家八派
战国时期儒家内部分化而形成的八个学派。孔子一生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学生众多,有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誉。而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所涉及的范围又相当广泛,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歧见。所以,孔子逝世以后,孔门弟子就开始逐步分化。战国的中后期,儒学在成为“显学”的同时,在儒家内部也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
“五厄”之说
五厄是指中国古代五次书籍的劫难。五厄的说法,出自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秘书监牛弘上书“以典籍遗逸,上表请开献书之路”,提出“五厄”之说:一为秦始皇之焚书,二为西汉末赤眉入关,三为董卓移都,四为刘石乱华,五为南朝梁末魏师入郢(《隋书·牛弘传》)。明代的胡应麟又提出续“五厄”:隋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江都焚书为一,安史之乱为二,黄巢入长安为三,靖康之变为四,南宋末伯颜军入临安为五,总结为“十厄”。
贤良文学
汉代选任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文帝时期,为贤良方正和文学两种,前者为能直言进谏者,后者为经学之土,由大臣、地方官察举推荐,简称贤良或文学。这种官选为特进或特科,不同于孝廉、秀(茂)才等岁举或常科。
谶(chèn)纬之学
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谶”,即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又分为符谶、图谶等;“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在秦朝,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就利用谶语制造了“大楚兴,陈胜王”。谶纬之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魏晋以后,谶纬之书遭到毁禁。所存仅少量残篇,有明《古微书》、清《七纬》等辑本存世。谶纬之书除其中包含的迷信成分外,还含有某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
三 宋明理学
魏晋玄学
魏晋之际的玄学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玄学家又大多是当时的名士。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它是在汉代儒学(经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
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
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