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围护结构防热.ppt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6.1 热气候特征与防热途径 6.1.1热气候特征与我国炎热地区的范围 我国炎热地区指常年最热月份平均气温高于或等于25℃的地区。其范围主要包括长江流域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和四川盆地;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海南和台湾及广西、云南、贵州。 这些 地区因受东南季风和海洋暖气团北上的影响,以及强烈的太阳辐射和下垫面共同作用,使得气候炎热,夏季时间长,如不采取防热措施,势必造成室内过热,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甚至人体健康。 炎热地区的热气候特征 热气候有干热和湿热之分。温度高、湿度大的热气候称湿热气候;温度高而湿度低的热气候称干热气候。 气温高且持续时间长。日平均气温≥25℃的天数,每年约有100~200d。 太阳辐射强度大,水平辐射强度最高约为930~1045W/m2. 相对湿度大(75~95%),年降水量大。 季风旺盛 湿热区建筑特点 湿热区建筑设计防热措施: (1)防止日辐射:周围环境要绿化;窗口要遮阳;外围护结构要隔热;朝向要合理。 (2)争取自然通风:房屋间距、布局要合理;建筑低层架空;设通风屋顶、通风幕墙。 湿热区的“干阑”建筑------如我国的西双版纳地区 湿热区的“干阑”建筑 苏门达腊岛及我国黎族的船形住屋-----热带雨林湿热区 苏门达腊岛及我国黎族的船形住屋-----热带雨林湿热区 建筑低层架空—防潮、通风 建筑低层架空—防潮、通风 干热区建筑特色 干热区气候干燥、气温高、温度日差较大,晴朗少云, 吹热风并带沙尘。 建筑特色:墙厚少开窗或开小窗;外围护结构隔热要求高;内庭周围多设走廊,庭院内种植物和设置水池以调节干热的气候; 在干热地区,生土建筑对调节室内气温起的作用很大。如一昼夜室外气温波动在40℃~18℃之间,而室内气温的波动仅在29℃~24℃之间,房间内部温度较为稳定,具有一定的空调作用。 干热地区建筑特色 干热区 安纳沙兹人的“悬崖宫殿” 6.1.2 室内过热的原因和防热的途径 1)室内过热的原因: 在太阳辐射和室外气温的作用下,使得围护结构内表面及室内空气温度升高。 通过窗口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包括建筑物墙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热温度升高后,又向外辐射的热量)进入窗口,使部分地面、家具等吸热升温,加热室内空气。 自通通风过程中带进带出的热量。 室内生产或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包括人体散热。 室内过热的原因 建筑防热的主要任务: 尽可能的减弱不利的室外热作用的影响,使室外热量少传入室内,并使室内热量尽快散发出去,以免室内过热。 2)建筑防热的途径 A) 减弱室外的热作用,其方法主要有:正确选择朝向;绿化环境,降低辐射;浅色外围护结构,减少辐射吸收。 B) 外围护结构的(白天)隔热与(夜间)散热。 C) 房间的自然通风,排除房间余热。 D)窗口遮阳,阻挡直射阳光进入室内。 E)利用夜间对流、被动蒸发冷却、地冷空调等自然能防热降温。 6.2 建筑防热设计控制指标 6.2.1 室外热作用: 夏季,对建筑防热来说,是取太阳辐射强度很大的晴天作为设计的基本条件。 白天,在强烈阳光照射下,热量从围护结构外表面向室内传递。夜间围护结构外表面的温度迅速降低,热量是从室内向室外传递(无空调房) 夏季围护结构的传热是以24小时为一周期的波动热作用,其室内外传热按周期不稳定传热计算,不允许作稳定传热的简化。 6.2.2 室外综合温度 为了进行隔热计算,先应当确定围护结构在夏季室外气候条件下所受到的热作用。围护结构外表面受到3种不同方式的热作用: 1)太阳辐射热的作用。当太阳辐射热作用到围护结构外表面时,一部分被围护结构外表面吸收。 2)室外空气的传热。室外空气的温度与外表面温度存在着温度差,二者以对流换热形式进行换热。 3)在围护结构受到上述两种热作用后,外表面温度升高,辐射本领增大,向外界发射长波辐射热,失去一部分热能。 室外综合温度 室外综合温度是以一天为周期波动的,用tsa 表示的公式只是一般表达式,为了进行隔热计算,还必须确定综合温度的最大值、昼夜平均值和昼夜温度波动振幅。 1)综合温度的平均值: 2)综合温度最大值的计算: 3)综合温度波动振幅:即综合温度最大值与平均值之差,℃。其公式为: 6.2.3 隔热设计标准 隔热设计标准就是围护结构的隔热应当控制到什么程度。 它与地区气候特点、生活习惯、对地区气候的适应能力以及当前的技术经济水平有密切关系。 对于自然通风的房间,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设计主要控制其内表面温度值。 要求外围护结构具有一定的衰减度和延迟时间。 按照《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要求,自然通风房屋的外围护结构应满足如下隔热控制指标: 1)屋顶和东(西)外墙内表面最高温度θi,max ≤夏季室外计算温度最大值te,max 。 θi,max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经管专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各类文档大赢家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055234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