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及其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现状与展望.docVIP

中药及其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现状与展望.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及其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现状与 展望# 赵星,刘晓明,高恩泽,赵云丽,于治国** 5 10 15 20 (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沈阳 110016) 摘要: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对深层诠释中医药科学内涵及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创新具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方法与思路,尤其对血清 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代谢组学和药动学-药效学模型等当今常见的技术方法进行了重点 介绍,分析了这些方法各自的特点与不足,旨在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中药;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中图分类号:R28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Potential Basi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Zhao Xing, Liu Xiaoming, Gao Enze, Zhao Yunli, Yu Zhiguo (School of Pharmacy,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16) Abstract: To study the potential basi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is very important for evaluating Chinese medicines on a scientific basis and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Based on the published studies, a review of the new progresses and methods, especially the latest progresses achieved in the area such as serum pharmacology,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metabonomics and 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 (PK-PD) correlation, was presented. Meanwhile, some advantage and shortage of those methods was discussed to propose new insights and approache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potential basis; method 25 0 引言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是五千年华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历代医家不断的 发展创新,已逐渐形成一套以“整体观”、“辨证论治”和“个体诊治”为精髓的中医理论 与学术体系。然而,正是中药及其复方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征,使得中药 30 35 药效物质基础不够明确、作用机制不够清楚,进而难以制订科学有效的药效和安全性评价体 系,导致现行中药质量标准和生产管理规范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国产中成药在国际市 场中缺乏竞争力。可见,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已成为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瓶颈之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技术 与新思路不断涌现,特别是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与代谢组学的应用,以及 PK-PD 模 型的提出,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 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 1988 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首次提出了“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1];1990 年的全国中医方剂研究讨论会上, 姜廷良教授介绍了日本有关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情况,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SFC;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 (20092134110004) 作者简介:赵星,(1983-),女,博士研究生,中药质量控制及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通信联系人:于治国,(1958-),男,教授,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及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研究。E-mail: zhiguo-yu@163.com -1-  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兴趣[2];1997 年,王喜军教授于中国中医药报发表的“中药及复方的血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清药物化学研究”一文中正式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并于 2001 年底,完成了 “中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档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