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7年度农业综合开发
潘集区复垦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区背景情况
田集街道位于潘集区中部,淮河北岸,东邻古沟乡,南靠架河乡,西与芦集镇接壤,北与潘集镇、泥河镇相连,淮潘公路东西方向贯穿全,境内有潘集区政治文化中心的袁庄城区,是一个城乡交错。全辖1个行政村,总人口.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74人),土地总面积49平方公里,多年来,潘一矿为淮南市工农业生产和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煤炭资源。同时,煤炭的开采也破坏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塌陷地面积已达到公顷(亩),塌陷造成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突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调等现象,已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本项目位于田集街道境内,属潘一矿采煤塌陷区范围。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必要性
随着采矿区的不断开采,塌陷区的面积逐年扩大,对矿区农民的生产、生活、城市建设及生态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目前,已塌陷水面约公顷(亩)。由于塌陷造成地势倾斜,水系破坏,常受旱涝灾害的影响,大部分土地无法利用,其余土地虽然有不同程度的利用,但基本上粗放耕作,处于半抛荒状态。塌陷形成的水面较大,虽有一小部分已用于水产养殖,但也是只放不养,产量很低。大量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耕地,粮食不能自给,而随着煤炭塌陷地逐年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给社会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给当地政府造成巨大压力。同时,矿区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做好塌陷地复垦,对推动全市煤矿塌陷区综合治理,改善本区域人民生存环境,解决人地供求矛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可行性
领导重视,群众积极性高
人地的逆向发展,导致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复垦塌陷地,增加有效耕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已提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领导班子勇于开拓进取,复垦治理的思路清晰,群众要求搞好塌陷地复垦的积极性高涨,自愿筹资出劳。
优越的地理位置
项目区地处潘一矿北侧,南靠潘一矿至潘二矿铁路专用线,交通便利。项目区通讯网络基础良好,村里通有程控电话,设有农技、种子、林业、水产等技术人员,并配备了各种必要的检测仪器。项目区完全能够满足复垦后耕地灌溉用水及排水需要。
强有力的复垦技术力量
塌陷区土地资源的综合治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更需要提高科技含量。近年来,不断加大塌陷地治理力度,通过国土资源厅批准的田集街道一号井采煤塌陷地复垦项目的组织实施,已积累了一定的复垦经验。同时与农业、林业、水利、矿业集团等部门建立了密切的业务联系,使项目区广大干群基本掌握了复垦整治的施工程序、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塌陷地治理经验,能确保项目工程保质、保量、按时完工。
项目类型、性质、范围和规模
项目位于潘集区田集街道境内,东邻路,西至路,南靠潘一矿,北临。项目区总面积公顷(),可新造耕地公顷(亩),公顷亩,总投资额万元,计划申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国土资源部2007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续建项目立项。该项目的实施,对积极探索土地复垦新政策、新机制和我市淮河以北大面积塌陷区复垦、生态环境重建提供宝贵的经验。
项目治理总体目标
通过复垦,治理塌陷区公顷(亩),耕地公顷(亩),亩,坚持以农用地为主,节约用地和集约经济相结合,开发利用与综合整治相结合,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将项目区建设成环境优美,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经济效益显著的农业生态园区。
项目生态和景观再塑措施分析
以大力发展农业为主体。农作物以粮食生产为主,兼发展良性农业生产态势。通过多层次种养,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农田质量,发展生态农业和景观农业。
加大土地复垦力度,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对土地进行综合整治。按照田、水、路、林、村为一体的标准,开发利用浅层塌陷土地,积极进行内部挖潜,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土地平整和设施建设,使整个项目区形成个特色产业区,即:粮食种植区、经济作物。在硬件建设上达到农田成方、绿化成行、排灌畅通、路渠配套的标准。
积极进行景观再塑,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充分利用项目区内交通便利和靠近煤矿居民点的优势,积极进行景观再塑,发展休闲观光高效农业。项目区复垦后发展经济作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片,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将整个项目区发展成为一个科技农业示范区,提高经济效益。
报告编制依据和过程
报告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办法》
《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的若干意见》
《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安徽省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办法》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为保证我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我们根据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把潘一矿塌陷区作为实现耕地总量不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