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代女大书法家萧娴
1902年11月,萧娴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萧铁珊是西南名士,精于文学和书法,清未 当过广东三水县县令,为官清正,深得民心。入民国后,参加南社,曾任孙科秘书。交游多为当时名流。
萧娴四岁随父亲移家广州,渐受家庭影响,爱读诗 文,尤喜书法。十二岁时就开始充当萧铁珊写大字的助 手,磨墨拂纸,就是她的任务。当萧铁珊不在家时,她就 照他的笔迹,依样葫芦地学着写。
有一次,萧铁珊写好一副对子,放在桌上因事走开。 萧娴好奇,竟照样子写了-副,搁在父亲写的对联旁边。 萧铁珊回来看到萧娴写的对联,大为惊异,觉得女儿有天生的书才,便经常指点她临帖临碑。萧娴学书很用功,进 步很快。萧铁珊常携她在公共场所写字,萧娴一鸣惊人,便有了小小的书名。因常随父出入南社,人称“南社小友”。
十三岁那年,广州大新百货公司落成,在落成典礼上,请萧娴 当场挥毫写对联。她奋力写了“大好山河,四百兆众;新辟世界,十二重楼”,这幅一丈二尺长的大对联,又写了“壮观”两个大字,字字 神完气足,轰动一时,被誉为“粤海神童”。
萧娴十四岁入广州美术专科学校学油画,后又从著名画家高 奇峰学画梅花,以国画笔墨营养书法,书艺日进。十八岁那年,广州书法社就吸收她为社员了。
萧铁珊和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领袖康有为是朋友, 戊戌变法运动被慈禧太后镇压后,康有为逃亡出国,后回国居上海。他学问深厚,诗文书法并为当时所重。萧娴非常崇拜他,康有为深知萧铁珊的人品和学识,聘为家庭教师,于是萧娴得有机会拜康有为为师,其时她二十岁。
当时萧娴有临写《散氏盘》的册页,笔力相当精到,康有为看后 十分欣赏,在册页后面题诗云:“笄女萧娴写散盘,雄深苍浑此才难,应惊长老咸避舍,卫管重来主拈坛。”
第四句所云“卫”、“管”指古代女书法大师卫夫人和管夫人。 这是极高的评价,对二十岁的萧娴是极大的鼓励。 萧娴从康有为学艺,十分用心,把康有为撰的《广艺舟双揖》作为必读的教科书,随身携带,有空就翻阅。
她当时还多次听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国学讲座,曾把自己临《散 氏盘》的册页给章太炎评价,章太炎也十分欣赏,题诗勉励,形容其 书法线条云:“真如万岁枯藤。”这也是极高的评价。
其时萧娴还结识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刘海粟,刘已早一 年拜在康有为门下。
对于恩师康有为,萧娴极敬重,作对联呈康有为云:“大哉南对联中,既指康有为,又指浩瀚的南海,便把康有为比之波涛滚滚 的大海了,实有文学双关之妙。须弥山是佛教传说中的神山,认为 是世界的中心点,日月环绕此山回旋出没,三界诸天也依之层层建立,可见其大了。然而萧娴认为它和南海比,小得至微至微。这是对恩师的热烈歌颂,其时萧娴已显示了作对联的诗才。
年轻的萧娴在上海遂崭露头角,她参加了青年书画会,经常参 加上海书画界的活动。该会1923年12月刊印的《近代名人书画 真迹》收有萧娴《节临石门颂》和《节临石门铭》。在《中华全国金石 篆刻书画家通讯录》中,共列当时著名书画家吴昌硕、天台山农等 十八人,萧娴也是其中一人。
1926年萧铁珊离沪去广东汕头,萧娴同行,任汕头市立女中 初一级国文教员。九个月后赴广州参加宋庆龄组织的书画义卖。筹款慰劳北伐军。她的一幅作品从十六块大洋起价,一直加价到一百块大洋,被福建省漳州财政处处长双清买去。这次义卖,萧娴 得款甚丰,全数捐给北伐军,宋庆龄深为赞许,给萧娴发了奖章和奖状。
1927年萧娴随父迁居香港,在香港标润格鬻书。于右任等著 名书家在报纸上介绍萧娴,称之为“大书家”,并称她“幼承庭训,即工书法,行楷精良,篆籀奇古。卫管复生,茂漪再世。女书家中。 实罕其匹。海内名士,龛然誉之”。
同年萧娴在香港与江达结婚,时年二十五岁。
江达初在法国勤工俭学,专修机械工程,因反对袁世凯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而组织留学生进行抗议活动,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又转德国继续留学,在德国完成学业后回国与萧 娴结婚,不久夫妇回国,定居南京。萧娴在国民党中央党部任助理员,不久辞职,随江达赴东北满州里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 后夫妇南返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又同回南京。
在不安定的生活中,萧娴仍然不断进行书法艺术实践,她创作的《临竭石颂》被选入1932年编印的《当代名人书林》。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南京被日寇攻陷,萧娴全家辗转逃难九江、武汉、重庆、成都、广元、兰州等地。在重庆时遇著名书画 家王东培,欣然尊为老师学画梅花。于1940年与王东培在成都同 办书画展,很有影响。避难兰州时曾致函父亲旧友章士钊,时章在陕西,作词柏赠,有“大字雄奇小字腴”句,竭力夸奖萧娴的书法成就。又云“伤心老滞秦关客,却答文姬陇上书”,把萧娴比为汉朝的才女蔡文姬。
抗战胜利后萧娴全家返回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