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同步课件:第4单元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粤教版·必修1).pptVIP

高一语文同步课件:第4单元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粤教版·必修1).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登池上楼》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提示:表达了作者矛盾的情感。一方面,身为贵族,才华出众却被投闲置散,他感到不满和无奈。另一方面,又尽力让自己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来排除这种忧愁,从而达到“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的境界。但是作者始终都不能真正超脱,真正沉醉于山水忘却世事。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4.《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这几句诗妙在何处? 提示:这几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意境澄清、充满生机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京城美景的热爱和留恋。技巧高超:色彩和谐搭配、晚霞之红艳、澄江之碧透、交相辉映;动静有机结合,归鸟之喧闹,野花之茂盛,互为映衬。加之用了两个贴切生动的比喻,将霞光比喻成彩锦,将澄江比喻成白练,令人感到美不胜收。 5.《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 提示:(1)动静结合。静景:夕阳、澄江、杂英等;动景:喧闹的小鸟。(2)调动多种感官:既描写绚丽的色彩,也描写美妙的声音。(3)运用比喻:余霞像彩锦,澄江像白练。 6.《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描写美景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诗人描写美景的目的是表达对京城的留恋。景色越好,诗人就越舍不得离开,下文就自然转入对思念之情的抒发。 《登池上楼》 清新如画,自然天成 写景方面,诗人体察入微,描写生动;布局清晰而富有变化,由远及近,从听觉到视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诗人在被权贵排挤之际,登楼而望,内心矛盾而痛苦,诗人笔下的景带上了浓厚的主观情感,诗人借景抒怀,寓情于景。“祁祁”“萋萋”两句用典,传达出伤春的意绪。最后写出了离群索居的孤独寂寞之感,并表示自己要保持高尚的节操,追求“遁世无闷”的隐居生活。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写景传神,手法高妙 诗中的景物描写,生动传神。诗人善于捕捉景物的特点,表现手法也相当高妙。“飞甍”“参差”生动表现了京城建筑的特点,“丽”字表现了夕阳返照下的绚丽色彩,“皆”字则显示了清晰的程度。全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对仗工稳,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课内素材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这句话能够代表许多游子的心声。杜甫有诗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的羁旅行人谁不会为思乡而流泪,谁能不说家乡好。谢朓也概莫能外,离别愁思蓬勃而生。 [应用角度] “乡愁”“离思”等。 鲜活素材 高中生临考救人交出道德“满分” 26日上午,海军总医院内,来京的湖北襄阳一中高三学生张文驰造血干细胞(俗称骨髓)采集工作完成。“我感觉良好,请尽快把采集的造血干细胞送过去吧。”他面带微笑地对医生说出这句话。此时,病房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去年张文驰与福建的一名4岁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他当即确认了捐献意愿。为了及时救助这名4岁的患者,正在进行紧张高考冲刺的张文驰,决定先来京捐骨髓,等身体恢复后再赶回去投入高考复习。 (3月27日《京华时报》) [热评] 一名临近高考的高三学生,宁可放弃宝贵的复习时间,也要远赴千里之外,为一个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儿捐献造血干细胞。读到这则新闻,顿觉心头洋溢着一股浓浓暖意。在这场救人还是备考、利他还是利己的两难境地中,张文驰以一个新时代青年的豁达与善良、自信与阳光,毅然选择了前者,因此也赢得了社会各界以及人们的一致赞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张文驰交出了一份人生考试的完美答卷,赢得了道德与良知的“满分”。 登江中孤屿 谢灵运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美文评点] 这首诗描绘了江中孤屿秀媚幽丽的景色,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孤高傲世的性格、遭受排挤的幽愤和厌世求仙的思想情绪。此诗可谓匠心独运。欲写江屿之秀媚神奇,先写江南胜景历览之倦,一抑一扬,对比鲜明。然后又一笔宕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遥想昆仑山仙人姿容,神会古代安期生道术,进一步烘托和神化了孤屿的幽丽神奇。如此前皴后染,虚实交错,不仅突出了孤屿之美、之奇,也有效地寄寓了自己孤傲不遇的主观情感。结构绵密而意脉一贯,情景相生而物我融一。 此诗语言精丽工巧,表现在遣词用字的锻炼、传神,如倦、旷、趋、媚、灵、真等词的恰当运用,就使全句意态飞动而蕴涵深厚;而乱流、孤屿、云日、空水等意象,亦无不巉峭奇丽。诗中用了不少的对偶句,不仅十分精工,大致符合后来律句的平仄,而且皆能出之自然。这在声律学尚未建立之前,不能不令人惊叹诗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nzh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