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 本章重点 1.了解现代主义在“五四”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出现时的异同及意义;掌握“先锋”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并以此为理论依据说明余华与先锋小说的悲剧性命运 2.掌握余华小说的主要特点、余华创作发生的变化及研究者对余华的不同态度;掌握先锋小说发生变化的原因和趋势,余华小说从先锋到世俗的变化对于先锋小说的象征性意义 3.了解马原在先锋小说从发生、发展到变化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先锋小说解体后,余华、北村、吕新等其他先锋小说家的情况 余华文学大事记 1984年始在《北京文学》等杂志发表短篇小说,其中《星星》获当年《北京文学》奖。1987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后发表《四月三日事件》和《1986年》; 1988年发表《世事如烟》、《现实一种》等作品,此后便和苏童、叶兆言、格非、孙甘露、北村一起,被誉为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 1990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1991年出版了第二部小说集《偶然事件》。同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了小说集《世事如烟》。1992年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活着》。同年出版了第三部小说集《河边的错误》 1995年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出版。同年发表短篇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和《黄昏里的男孩》等。 1998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重新出版,德文版《活着》获意大利第十七届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0年随笔集《内心之死》和《高潮》出版。 2002年出版随笔《灵魂饭》和小说集《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关于先锋文学(一) 所谓先锋精神,至少表现在两个层面上,即表现为思想上的异质性,对既成的权力叙事和主题话语的某种叛逆;表现为艺术上的前卫性,对已有文体规范和表达模式的破坏性和变异性 中国现代派文学的初潮 以20世纪20─30年代,李金发为首的象征主义诗歌和施蛰存、刘纳鸥为首的新感觉派小说的兴起为标志。新感觉派:作家在现实感受和社会体验的意义上借鉴现代主义文学思维并运用现代主义的文学方法,创作多基于自己在上海的强烈感受和特异体验,传统的文学方法在这种新异的、立体的感觉要求面前一筹莫展,所以,三十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描写一般侧重于人的感觉层次和感性层面,同时带有“舶来”的性质 第二次现代派文学的高潮 以“朦胧诗”、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宗璞的荒诞派小说以及高行健的探索戏剧等的出现为其繁荣的标志 80年代现代派文学的产生 一、“十年动乱”所导致的普遍精神危机 ; 二、新时期的文化背景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空间; 三、改革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西方文化思想和艺术作品大量涌入,在哲学思想和艺术创作上给中国人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关于先锋文学(二) 80年代现代派文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大致在1979年前后,以“朦胧诗”的崛起、王蒙、宗璞等人的小说以及高行健等人的话剧作品为标志。 这一阶段的主要创作特征表现为反抗既有的意识形态规范,在主题上与伤痕、反思文学同步,表现出启蒙主义理性和忧患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对传统文艺观念、模式进行反拨,创作手法上主要以吸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技法为主,通过移植、模仿来开拓新的文学创作途径与新美学范畴 第二个阶段是在1985年前后,这时出现的新生代部分诗人、“现代主义诗歌群体大展”、刘索拉、残雪甚至部分寻根小说,以及《魔方》、《野人》等戏剧作品,都表明8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进入到了形成和繁荣期。无论在创作姿态或手法技巧上都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化风格 先锋小说前的文学的准备 (一)?朦胧诗和王蒙等人的意识流小说 (二) 文化寻根小说 (三) 观念意义上的“现代派”小说(以刘索拉、徐星、王朔等为代表 ) 先锋小说 中国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产生的文学现象, 创作者主要是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出生的年轻作家, 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影响、不满于中国文学的固定模式和陈旧技巧,试图通过形式的探索和实验来革新中国小说的面貌,实现走向世界的文学抱负 1985年,以马原的出现为标志,新潮小说(先锋小说)掀起了第一个高潮: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可以看成是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这一开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 他们所强调的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尽一切可能去颠覆人们已经习惯和熟悉的阅读经验和欣赏观念,尽可能破坏传统的艺术秩序,从而使读者和作品之间呈现出疏离化、陌生化,造成了人们普遍“看不懂”的现象 先锋派对传统的反叛,表面上似乎是指向技巧、形式、规范、秩序的层面,但它最终的结果和真实的目标却归于哲学、情感和历史。形式和技巧只是一个中介,被用来充当一道感觉的藩篱,把人与现实疏离开来,造成人们对人生、世界的陌生化。所以文体上的晦涩、隔膜、冷漠、实际上也就是对生活、对周围人的类似的感觉

文档评论(0)

神话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03223011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