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负效应分析—以山西煤炭业矿难信息公开为例.docVIP

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负效应分析—以山西煤炭业矿难信息公开为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负效应分析—以山西煤炭业矿难信息公开为例 杜战其1 ,薛耀文1 ,张朋柱2d629@163.com 摘 要: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关于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信息公开负效应的扩散和信息传播的角度出发,首先以太原科技大学的1000名学生为对象,进行了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总结出信息公开负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一,效应的正负方向I,表示信息公开后效应的正负,设值在-1和1之间;第二,效应扩散的频率(人们之间关系的接触程度)K,即信息扩散的频率,表示人们之间关系的接触程度,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公众交往频繁程度;第三,效应扩散的可能性大小P,它与信息本身性质、信息公开的时机选择、信息公开时的环境状态等因素有关;第四,效应的扩散时间T,它对负效应的累积大小有重要影响;第五,信息公开负效应的转换系数λ,即公众获知政务信息后产生负效应的特定机制,亦即公众获知该信息后多大程度上产生负效应。其次,本文在合理化的前提下构建了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负效应模型:S=I·K·P·T·λ(其中S表示信息负效应的累积大小)。最后本文又随机调查了太原市的2000公众来重新收集数据,对负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的结果表明:从时间纵向上看,每一个调查案例的负效应都是累积增加的,但增加速率因为信息公开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呈现出非线性特征;从横向比较上看,由于每个案例本身的信息特性和公众的偏好等不同,决定了其各自负效应的大小不同,但总体上又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关键词: 电子政务,信息公开,负效应,信息扩散 1 引言 信息公开是电子政务研究的重要方面。我国政府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坚持严格依法、全面真实、及时便民的原则,对各类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除涉及国家机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之外,都进行如实公开。推行政务公开的工作目标是使政务公开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把中国政府建成廉洁透明高效的政府,让人民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参与权和监督权Kleyle的信息科学精密化理论[2]和Shannon的经典信息论[3]。 而最近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信息扩散或新闻消息扩散理论的研究成果有Vincent Buskens Kazuo Yamaguchi 的《复杂社会网络中的一种新的信息扩散模型》[4];Yasuhiro Inoue Yoshiro Kawakami的《相对官方消息而言小道消息的影响因素研究》[5];G. Ray Funkhouser Maxwell E. Mccombs 的《新闻消息扩散的快慢研究》[6];Paul Hitlin 的《关于谣言传播和网络信息误导的三个案例研究》[7]等。 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当前我国关于信息公开负效应的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于信息公开和隐私权的研究,也有一些关于信息披露相关问题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刘友华、何振研究了电子政务信息公开与隐私权冲突之协调[8];何振、贺佐成探讨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个人信息隐私权的保护[9]。查尔斯·蓝伯研究了隐私保护和信息自由中的相关信息政策[10]。聂辰席初探了电子政务建设中网络隐私权保护问题[11]。尹庆伟、张晓哲主要讨论了金融领域中信息披露与风险的防范[12]。 我国对于信息公开负效应影响模型的研究较少,且集中于信息传播模型的相关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周辉研究了流言传播的小世界网络特性,主要依据社会网络拓扑结构及其传播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研究了一定社会区域中流言传播的时空演化特性,说明了现实社会中流言传播也具有新近提出的小世界网络、无尺度网络的典型特性[13]。王竹林论述了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负效应[14]。唐泳、马永开初步分析了小世界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传播问题[15]。王进研究了非典时期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价值开发及正向效应[16]。孙旭培、王勇研究了在负面信息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