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曾国藩的理学创新与湘军的军事伦理建设.docVIP

论曾国藩的理学创新与湘军的军事伦理建设.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曾国藩的理学创新与湘军的军事伦理建设 李威 (湖南师范大学 伦理学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81) 摘要:曾国藩理学思想的形成有其时代背景、社会思想背景和个人哲学背景,并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义理在于经世,纳“经济”入理学;理学即是礼学,发礼学之新意;“内仁外礼”,拓宽道德修养论。曾国藩将其新理学应用于军事建设中,形成了湘军独特的 以“忠”为最高价值目标、以“仁”为内在的道德标准、以“勇”为基本道德品质、以“礼”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军事伦理思想。 关键词:曾国藩;理学;湘军;军事伦理 中图分类号:BB259.9 文献标识码:A 一 经历了宋明理学的高度辉煌和发达后,清代理学“学理无创新”,“无主峰可指”,正一步步走向沉寂。道、咸以后,鉴于政治上和学术上的双重危机,各地理学之士纷纷活跃起来,把解决危机的希望寄托于理学的重振。作为“中兴第一名臣”的曾国藩这时高举振兴理学的大旗,一定程度推动了理学在晚清的复兴与创新。 1、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 曾国藩处于清政府陷入深重的政治和文化危机之时,时局几至于不可收拾之地步。外敌入侵,割地赔款;杨洪发难,席卷半壁江山;清政府内部吏治腐败,银荒兵弱,百弊丛生。清朝统治岌岌可危。他在与友人的书信中多次指出,时局已是“百废莫举,千疮并发,无可收拾”;吏治人心,毫无更改,军政战事,日崇虚伪,“劣兵蠹役,豢盗纵盗,所在皆是”。其中,他尤其对虚浮不实的社会风气感慨良多,“近世以来,士大夫相大恩与为县遁之言。县遁者,设与之论东方,则泛称西事以应之,又变而之北,或变而之南。将东矣,则诡辞以遁之,虚悬其语而四无所薄,终不使其机牙一相抵触。友朋会合,咨寒而问暄,同唯而共诺,漠然不能相仁。臣下入告,则择其进无所拂,退无所伤者言之。一有不安,终不敢言。一时率为孤县善遁之习。背怨向利,所从来深已。”意欲承担晚清“中兴”大业的曾国藩,当时的社会矛盾激发起他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国藩从宦有年,饱阅京洛风尘。达官贵人,优容养望,与在下者软熟和同之象,盖已稔知之,而惯常之积不能平,乃变而为慷慨激烈,斩爽肮脏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不白不黑、不痛不痒、牢不可破之习。”面对现状这种历史责任感实即经世入世的精神。在儒家文化中浸染成长的曾国藩,自然而然地把社会危机的原因归诸人心的陷溺,归诸礼崩乐坏,归诸儒家伦理道德的缺失。顺理成章,以理学为核心的孔孟之道成为他匡扶救拯的药方。这样,在社会剧变的影响下,理学名儒国藩蒿目时艰,慨然有触于胸中之所积,发出“以己之所向,转移风俗,而陶铸一世之人”的呼声,走向经世致用,建构起理学经世的思想。 2、脱离实际,训诂考据的社会思想背景 乾嘉时期,汉学盛而宋学衰。清代汉学的基本方法是考据学,价值取向是以“实事求是”为标志的“求真”精神。应该讲,求真又会推出致用的价值取向。然而,乾嘉时期,虽然也有一些理学家仍抱经世关怀,但从主流看,当时汉学家的价值取向是求真而非致用,故学术研究多与国计民生无关。乾嘉汉学在治学内容上以儒家经学为核心,又认为儒家的经典愈古愈真,甚至认为对儒家典籍的注疏,也是愈古愈好,唐必胜于宋,汉必胜于唐。这种思想方法使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主要是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尤其是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学者,抱着“凡古必真,凡汉皆好”的态度,更具有明显的复古、泥古特征。再者,由于乾嘉汉学强调博证,发展到后来,甚至卖弄博洽,为考证而考证,致使其愈益烦琐,往往“繁称千言,始晓一形一声之故”。再者,乾嘉学者虽能对个别问题和事例通过考据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却具有孤立、片面、狭隘的观点,不能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观察研究问题,也不能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分析事物的发展趋势,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特征。这种思维方式,限于对微观的具体事物、具体问题的考察,却不能从宏观上对重大的历史事变作出应有的分析和说明,这种局限决定了乾嘉汉学在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的时期,有可能作为盛世的反映和点缀,但一旦时过境迁,社会转向衰败,出现尖锐的矛盾和危机,它便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3、博采众长,调和汉宋的个人哲学背景 就其整体哲学思想来看,曾国藩继承并发展了程朱理学的“理一元论”,“礼一分殊”的学说,言行举止无不以宋儒程朱之学为根本。不过,程朱理学虽为其思想的重心,但曾国藩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的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之思想亦有许多的汲取。曾国藩固然恪守程朱理学为学宗,但他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也渐渐地看到了程朱理学“指示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琐”、或“偏于静”的局限。在这种情形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讼,他认为,虽然程朱理学得儒学之正传,但陆王心学亦江河不废之流,并不是毫无意义之废话。因此,对于两家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共同推进儒学的发展。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