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农地权的不稳定性 :
从地权规则确定性的视角
———关于 1867 - 2008 年间栗村的地权纠纷史的素描
熊万胜
提要 :要将地权稳定性的问题操作化是困难的 , 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经
验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广泛对比。本文从逻辑上提出 ,稳定的地权需要以
确定的地权规则为前提 ,所以,我们可以从地权规则是否确定来接近地权是
否稳定这一问题的内核 。参与地权界定的规则是多元的 ,这时 ,必需一种相
对强大的规则具有超越其他规则的力量 ,否则 ,规则只能成为主体利用和选
择的对象 ,而不能约束主体 。所以,我们假定 ,在多元规则中存在一个主导性
的规则 ,是地权稳定的必要条件 。本文通过对一个村庄自太平天国以来的土
地纠纷史的素描和分期来检验这个假定 ,从中发现多元规则的结构演变 ,而
这个结构演变的实质就是多元规则中的主导性规则的突生 、转换和湮灭 。
关键词 :地权稳定性 地权规则结构 地权纠纷
所谓地权的稳定性是指地权的控制者对于土地的占有 、使用 、收
益 、处置等权利是否有比较稳定的预期 ,并且这些预期是否比较可靠 。
地权稳定性是中国农村社会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有众多的学科领
域涉及到这个问题 ,最直接的研究包括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对于中国古
代农村地权稳定性的探讨 、对于当代农地承包期变动的研究 , 以及村集
体内部“调田”的研究 ,还有对于征地导致农民失地的经济学和政治学
思考等 。比较间接的研究重心在于产权是如何建构的 ,重要的研究有
“产权的社会视角”理论脉络 , 以及法律人类学中对于习惯法和国家法
关系的思考 。这些研究揭示出 ,农村产权的完整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社
会过程 ,至少涉及到共同观念 、权力与势力相交织的利益政治 、国家法
的相互作用 。我们看到 ,尽管领域不同 ,但每一个领域都不满足于自己
领域的传统解释 ,而是曲折地走向综合 。在这个综合过程中 ,存在一个
不断聚焦的问题意识 : 当传统习俗 、既有惯例 , 以及基层公共权力在社
会转型过程中趋于弱化 , 同时法制建设得以强化的时候 ,小农的地权是
变得更为稳定 ,抑或不稳定 ?
1
社会学研究 2009. 1
一 、路径 :规则确定性与地权稳定性
要将地权稳定性的问题操作化并非易事 ,因为 ,我们根本就没有足
( )
够的经验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广泛对比。董国礼 2000 从制度均衡
的角度来透视农村 1949 - 1998 年的地权稳定性 ,应该说是一个有效的
视角 ,地权稳定的时期也就是关于地权的制度均衡的时期 。问题是他
把制度均衡与否理解为国家与社会二元主体相互博弈的结果 ,事实上
是过于粗略了 ,因为如果我们把视界拉伸到 1949 年前和 1998 年后 ,就
会看到 ,地权的分配绝不只是在国家与农民之间 ,制度的均衡将有多
种 ,而且促成这个均衡的力量也更为复杂 。为了更好地逼近生活的复
杂性 ,可以从逻辑上提出 ,稳定的地权需要以确定的地权规则为前提 ,
所以,我们可以从地权规则是否确定来接近地权是否稳定这么一个问
题的内核 。比如 ,界定地权的规则可以有法律裁定 、政策决定 、干部决
定 、集体意愿 、习俗等等 ,它们都参与了地权的确定 。这时 ,需要一种相
对强大的规则具有超越其他规则的力量 ,否则 ,谁说了都不算 ,规则只
能成为主体利用和选择的对象 ,而不能约束主体 。所以,我们假定 ,在
多元规则中存在一个主导性的规则 ,是地权稳定的必要条件 。这个分
析路径来自于相关文献脉络的聚焦 。
在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中有比较成熟的文献探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
地权稳定性 。有观点认为 ,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地权是高度不稳定的。
( )
程念祺 2006 :41 这样概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