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哲学动态 》2007年第 7期 )
罗念庵思想研究述评
张卫红 (北京大学哲学系 北京 10087 1)
[中图分类号 ]B2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002 - 8862 (2007) 07 - 0051 - 04
( )
罗洪先 1504 ~1564 年 ,字达夫 ,号念庵 ,江西吉水人 ,王门后学的一位重要代表 。念庵
之学 , 以黄宗羲在 《明儒学案 》中的地域划分法 ,属于江右王学 ; 以日本学者冈田武彦的学术特
( )
征划分法 ,与聂豹 字文蔚 ,号双江 , 1487 ~1563年 同属于归寂派 。学界对于罗念庵的专题研
究不多 ,且有争议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 ,念庵思想总体上仍以 “主静 ”、“涵养心体 ”为主旋律 ,
不能相应于阳明学甚至接近朱子学 。然而 ,念庵之学因其致良知工夫践履严谨笃实 、且有实证
良知本体所印证的可行性 ,深受中晚明学者青睐 ,被刘宗周 、黄宗羲等推崇为得阳明正传 、补救
王学之弊的功臣。近年来 ,随着阳明后学研究的日益增多 ,对念庵之学的探讨也在不断深入 。
一 有关罗念庵思想研究的专著和论文
目前学界关于罗念庵的研究主要散落在有关明代哲学史 、心学研究、王门后学研究的论著
中 ,而较少专著 。专著性的研究一般是将聂双江与罗念庵合论 ,如台湾学者林月惠的 《良知学
的转折 ———聂双江与罗念庵思想之研究 》, [ 1 ] 其中念庵思想研究主要见于第四、五 、七 、八章 。
林著先以 “念头有起 ”、“欲根不断 ”为线索契入 ,论述了念庵思想的开展过程 ;对龙溪见在 良知
说始信而疑 ,对双江归寂说始疑而信 ,从濂洛之学中汲取工夫入路来诠释 “致 良知 ”工夫 ,最终
以 “收摄保聚 ”之实践自得完成了对致良知教的诠释 。进而 , 比较了双江 、念庵对致知 、格物内
涵的诠释以及体用思维方法上与阳明思想的差异 ,最后总结双江 、念庵对于知止 、立体 、静坐等
为学宗旨和工夫方法的强调所带动的良知学之 “主静 ”转向。吴震的 《聂豹 、罗洪先评传 》中的
[ 2 ] (
《罗洪先论 》一章 , 是大陆学界有关罗念阉研究最为详细的论述 吴震的另外一部著作 《阳明
)
后学研究 》中有关念庵的研究是此章的压缩 。吴著通过念庵的四部代表性作品 《冬游记 》、
( )
《戊申 夏游记 》、《甲寅夏游记 》、《松原志晤 》分析了念庵 “主静无欲 ”、“收摄保聚 ”等思想及
其与王龙溪之间关于 “现成良知 ”的争论 。吴著的另一个工作是做了 “罗洪先略年谱 ”、“罗洪
先遗文考 ”、“罗洪先著述考 ”,对念庵思想研究提供了基本线索 ,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此前则
有钱穆的 《罗念庵年谱 》一文 , [ 3 ]考订念庵生平的同时兼带分析了念庵的学术性格 。
台湾学者中 ,古清美的 《罗念庵与阳明学 》、《罗念庵的理学 》从学理上系统探讨了念庵之
[ 4 ]
学的思想性格及其与朱子学 、阳明学的关系 。 吴振汉的 《罗洪先学行考实 》一文探讨了罗念
庵学行经历中颇受争议的三大事件 : “楚中习静 ”、“唐顺之相约出山 ”、“拒称阳明门人 ”及念
[ 5 ]
庵学术之定位等 。 王崇峻的 《明儒罗洪先的理学与实践 》按黄梨洲所论念庵思想的三期转
变 ,即从践履 、由无欲而主静 、彻悟仁体三个阶段 ,分析念庵学术思想与致知实践相结合的相互
[ 6 ]
关联 。 刘桂光的 《论江右王门罗念庵之思想 》则分析了念庵 “主静 ”、“收敛 ”之学与阳明、双
[ 7 ]
江思想的相异性 。
二 念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