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民亲研究.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研究 (博士论文摘要) 学科专业:法律史 研究方向:中国法律史 姓 名:许 莉 指导老师:王立民 教授 在 20 世纪初期我国法律近代化的过程中,关于身份权的立法备受争议。由 于身份法与本国的传统习俗密切相关,移植国外立法与本土习惯法之间的冲突更 为明显。《中华民国民法·亲属》也是法律移植的产物,作为我国第一部正式颁 布实施的近代意义上的亲属法,它在我国亲属立法史上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的立法背景、具体制度、 审判实务以及修改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客观评价其性质和地位,探究我国亲属法 近代化过程中的利弊得失以及近代亲属法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为我国现行婚姻家 庭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 《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由南京国民政府于1930 年颁布,1931 年施行。需 要说明的是,新中国成立后,该法被人民政府废除,仅在我国台湾地区适用,在 性质上已经属于地方法。为行文简洁,《中华民国民法·亲属》在文中均简称《民 法·亲属》。 除导论与结语外,全文共分五章。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导论中除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等内容外,主要是界定 了文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指出亲属法、亲属编、婚姻法、家庭法等用语在本 文中的含义一致。重点分析了法律本位的含义,指出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的本质 差异在于是否承认亲属之间法律地位的平等。概括分析了我国传统社会亲属法的 特点。上述内容为正文的研究做了铺垫。 第一章是关于《民法·亲属》立法背景的分析。从清末修律到《民法·亲属》 颁布的 30 年间,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思想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 化正是亲属法近代化的动因。清末民初时期,我国近代亲属立法已经开始出现, 而大理院的司法实践也对传统亲属制度有所改变,这些立法和司法活动为《民 法·亲属》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南京国民政府法制局的亲属法草案,对《民法·亲 属》的制定有一定的影响,法制局草案的立法原则,直接体现在《民法·亲属》 的立法说明中,实质上也成为《民法·亲属》的立法原则。 第二章是关于《民法·亲属》主要制度的分析。《民法·亲属》移植了大陆 法系亲属法的主要制度,对传统亲属制度进行了较全面的改造,但仍有部分内容 具有封建色彩。《民法·亲属》在亲属制度方面,既全面移植了国外的亲属分类 制度,坚持了男女平等原则,又保留了家制,认可了妾的家属身份;在结婚制度 方面,既确立了婚约的契约性质,改变了禁婚亲的范围,提高了法定婚龄,又认 可了表兄妹结婚;在夫妻关系方面,既承认了夫妻人格独立,又保留了一定的夫 权;在离婚制度方面,既承认了男女双方平等的离婚权,又坚持了过错离婚立法; 在亲子关系方面,既完成了从“家本位”亲子法向“亲本位”亲子法的转变,又 保留了父权优先原则。改造与妥协并存是《民法·亲属》制度设计的重要特点, 而针对具体制度的学术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婚姻家庭领域内新旧观念 的激烈冲突。 第三章是关于《民法·亲属》的审判实践和实施效果的分析。对最高法院婚 姻案件的实务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民法·亲属》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 情况。从最高法院审理婚姻案件的整体情况看,上诉的婚姻案件范围很广,涉及 到亲属法中可能发生的几乎所有类型的案件,其中以婚约和离婚案件为最多。新 型婚姻案件的出现,表明《民法·亲属》有一定的适用基础,并没有完全脱离现 实。对最高法院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法官对新制度的准确认识是 有个过程的;在婚姻案件的处理中,法官能够遵循条文和法理,但往往也因过于 机械地适用条文,未能结合案件背后的现实情况,导致了判决结果的不公平,反 映法律文本和现实确实存在脱节情况,而法官机械适用法律也是导致脱节的一个 因素。《民法·亲属》的实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上看,对城 市的影响远大于乡村。 第四章是关于《民法·亲属》的比较分析。与清末民初的亲属法草案相比, 《民法·亲属》虽然在形式上没有大的变化,也规定了家制,但从法律本位的角 度看,已经不同于前三部亲属法草案,而是基本完成了从家族本位向个人本位的

文档评论(0)

godadd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