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_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doc

爱德华_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doc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引言 因《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书现有版本最少者亦不下六卷之多,而且多不止于此数,现编印此一删节本目的不过在于为该书赢得更多新读者,并为原已对该作甚为熟悉的读者备下一较为轻便版本而已。   罗马帝国及其衰亡过程,直到今天,仍可说是欧洲及近东地区最重大之历史事件,而对于这一事件进程描述之完美,任何书籍亦无法与吉本此作相比。无人不知,此书乃无与伦比之博学多识与无可匹敌之文学技巧的巧妙结合。而二者究如何因而相得益彰却常为人所忽视。尽管吉本此书成书年代距今已久,其后从中又时或有所发现并常有专文论述,但无可否认此书之所以能长久盛行不衰并常使人爱不释手,实多有赖于其超凡的艺术成就。然而,若《衰亡史》已完全失去其史学价值,则除少数文艺研究者外,仅以其文学价值而阅读此书者恐怕也将为数不多了。因此,欲为此书编一摘选本势非对此两方面成就同时兼顾不可。如仅为求得史料完备,将此方面有用材料剪贴拼接成篇,则必将严重损伤此一伟大作品,而使读者无法窥测原作的真正价值了。因此,必需把此书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慎重考虑如何在缩小其篇幅的同时,仍保持它的有机统一体的形象。   历史上首次称《衰亡史》为使古代世界与现代世界相衔接之桥梁者乃尼克尔夫人。吉本本人自称曾生动描写了非罗马文明①与宗教的胜利。不论我们的观点和信仰如何,此一论点却决不容疑议。吉本在其所架桥梁的古代一端,已详为此一背景作下准备,并于其综述要领的三大章中讲明自己的中心思想。此三章几未作任何删节已全部保留在新本中,因不如此便不足以使读者全面理解吉本的意图和结论了。删节的例子可见之于有关罗马诸省及军事力量的各章中,因此类特殊问题一般现代作品所作论述已更为详备。在讲明背景之后,整个叙述则始终随帝国政府之起伏和发展线路前进,直至476年前后西罗马帝国之最后解体。在此过程中,有些章整章被删,有些特别复杂之叙述则代之以简略概述。   ①此处原文为barbarism实即“野蛮文化”之意。因在古代史中,罗马人把帝国以外的民族一律称作野蛮人,这显然是完全不切实际的。因此,后来在英语中barbarian一字也具有了“非罗马人”的含义。这不免给翻译带来一定困难,请读者留意。在以下的译文中,仍拟尽量保持其本来面目:能通处仍一律译作“野蛮人”。——译者   本书后半部所涉及时间,几近一千年,这与自公元180年至476年这段要短得多的时间,形成了对照。因此吉本的叙述便不可避免地常需匆匆带过或简略概括,因而处处暴露出他对拜占廷历史所知有限,评论亦多欠当。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忘记吉本所写的最佳篇章大部分仍在该书后半部中,而他对于终使君士坦丁堡走向灭亡的各种事件安排的周密,仍为后人所不及。本删节本则始终坚持这一中心脉络,而对某些次要问题则不免忍痛割爱。而即使对这些较次要问题亦尽量保留其大旨。比如,伊斯兰教的兴起虽被保留,而阿拉伯人往西直到西班牙的征服和文化扩张便全部删去,因当时西班牙并不在帝国范围之内。因此,关于现代欧洲国家发展情况的叙述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的进展情况亦或全部删去,或大加砍削。另一方面,对意大利的几次重大入侵以及在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后对罗马的掳掠却差不多仍全部保留下来。罗马自始至终什么时候也不失为一座皇都,对她的万千苦难吉本从来也不曾忘怀。   罗马无所不在的思想实为史学家吉本所具备的一项重要优秀品德。他始终毫不含糊视罗马帝国为一单一整体,而其后之作者却无一人有此思想。即使在罗马领土已被东、西两政府分割为二时,罗马仍为一帝国而并不存在两帝国一说;同时虽然后来君士坦丁堡已不再使用拉丁语,而该城的希腊公民却仍十分正确地自视为罗马人,并称自己所使用语言为“罗马语”,因而在口语中,现代希腊语至今仍保留此一名称。因此,当1453年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直捣君士坦丁堡的时候,当时倒下的并不仅仅是这一城市;可以称之为建于公元前27年的罗马帝国亦随之彻底瓦解了。然而,吉本的叙述却并未到此结束。   吉本曾在一段早已闻名于世的文章中讲述过他所以撰写《衰亡史》的缘起。还说到他最初计划原拟“仅以那一城市的衰败为限,而非帝国的彻底解体”。而且仅仅是在新计划已接近实现之前不久他才决定作此改变。但是最初的意图他却始终未曾忘怀。是以在整个这部作品中,他时而仍禁不住要对该城日益衰落的景象作一番描述,而且在他对新罗马的最后崩溃已作出绘声绘色、令人惊心动魄的描绘之后,却还要为他这部杰作锦上添花另加上一篇措词平静的后记;借以描述中世纪和16世纪罗马所处状况,但这段描写,总的讲来,和他在他唯一的那次拜访中所作极为细致的介绍实已无大差异。在他撰写这发思古之幽情的数章的时候,他的思想无疑又回到了他开始写作的早期,同时他的读者也被带回到了那仔细展开背景和点明主题的最开头的几章中去。《衰亡史》真可说恰似一部伟大、深沉的交响乐曲,一开头言明的主题,最后被发挥时却溶解在对随之而来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小小紫色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