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档】调研的基本知识.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调查研究是一件苦活难活,能干这个事,本身就体现出一种境界,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一种组织上的肯定和信任。 三国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治理)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这把文章的撰写抬高到了极致。调研文章虽不能这么说,但它毕竟大多数情况下是给领导看的。 比如它的辅政性、资政性。如古代的疏和策论,疏为奏章,疏奏,臣向帝王上本进言,疏陈。 例如:《贵粟疏》 西汉著名政论家晁错,在汉文帝时期上了一本《贵粟疏》。这本上疏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局势,明确提出了"重农不抑商"的新经济政策。晁错建议,全国百姓向边塞输纳粮食,以换取一定爵位或用以赎罪,这叫纳粟授爵。对晁错提出的移民实边、寓兵于农的政策,文帝立即付诸实施。这个政策不仅在当时起到防御匈奴的作用,而且开子历代屯田政策的先河。   策,宋代以来各朝常用作科举试士的项目之一。考试以问题书之于策,令应试者作答,成为“策问”,也简称为“策”,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策是策问,论是议论文。古时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就当时政治问题加以论说,向朝廷献策的文章,提出对策的文章。清末科举废八股文,用策论代替。   到光绪季年,凡 HYPERLINK /view/50106.htm \t _blank 乡试、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不久亦废。   朝廷开科选士,向来以“策论”作为主攻,文采飞逸者更好,但你的见解独到,才是上上之选,皇帝就当时的时政、农事、民风等问题出题,由考生对答,这就是对策。譬如:皇帝问你,如何征服西夏,你来提出自己的想法、见解和观点,策论做得好,马上就可以外放做官,或者进入翰林培养。 古有“一言兴邦”,正是此理。 例如:苏洵《六国论》 “六国”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本是弱小落后,经商鞅变法改革,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随之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到苏洵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两,绢10匹,茶3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苏洵写这篇文章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如今天考试之申论。 调研是基础,是第一步,撰写调研文章则是这个过程的最后一步,前者是很关键一步。不妨说:七分调研三分文。 有些同志认为工作不需要调查研究,自己一拍脑袋方法就来了,主意就来了,就能处理得当,就能把工作做好。我们相信,一些人对事物的领悟能力比较快,感觉比较好,但这绝对不能代替调查研究,不能代替写调研报告。 什么是调研报告? 将调查研究的结果,用文章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调研报告,也叫调查报告。 经过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问题的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这就是调研报告。 毛主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它是一种说明性和议论性结合的文体,最主要的内容是事实。通过对实际情况的归纳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特点是什么? 调研文章比较其它文章而言,有其特别之处,其体裁、结构、思维、文风、语言等都与文学作品大不相同。 文学作品要求形象思维、“时空交叉”、渲染夸张、含蓄朦胧、文采激扬;而调研文章则大异其趣,讲究逻辑思维、言之有据、朴实无华、表达清晰、鲜明突出、用词精炼、行文迅速。一句话,文学作品着眼于文艺性,而调研作品则强调政治性。撰写调研文章,如无若干年的面壁之功,是难望有成的。一篇调研文章内中所凝的政治素养、分析水平、判断能力、文字功底等则决非短期之功。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具体说,其特点: 一是真实性。真实性是调研文章首要的、最大的特点。所谓真实性,就是尊重客观事实,靠事实说话。这一特点要求调研人员必须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求实的精神,不仅报喜,还要报忧,不仅要充分肯定工作成绩,还要准确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只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才能写出真实可靠,对工

文档评论(0)

好老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