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螨腈土壤中超临界萃取和残留动态的分析.docVIP

虫螨腈土壤中超临界萃取和残留动态的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溴虫腈在土壤的残留动态 陈文团,钟国华,施楚新,麦燕玲,胡美英* 华南农业大学昆虫毒理研究室//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2 摘要:通过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土壤中溴虫腈的残留降解动态。正交试验L9(33)结果表明,在流量25~27 m3·h-1,夹带剂甲醇1 mL·g-1样品时,最佳萃取条件为压力25 MPa,温度39 ℃,时间30 min。超临界萃取试验结果表明,主要影响因素对溴虫腈回收率的影响高低程度依次为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压力。验证试验表明,在上述最佳萃取条件下,溴虫腈添加量为10 μg、100 μg、200 μg时,回收率分别是105.00%、80.33%、102.33%,变异系数分别是7.32%、4.58%、4.95%。降解动态试验表明溴虫腈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方程为Ct = 0.0972e-0.4501 t,R2=0.9737, t1/2=2.4 d。溴虫腈10%悬浮剂(商品名除尽)在推荐剂量50 mL·(667 m2)-1或100 mL·(667 m2)-1使用2~3次,3~7 d后在土壤中残留量为6.44~23.58 μg·kg-1,消解速度较快,属于易降解农药,可合理使用于无公害蔬菜生产。 关键词:溴虫腈;土壤;超临界流体萃取;残留动态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7)05-1441-05 溴虫腈(Chlorfenapyr)是美国氰胺公司研制开发绿色技术的新一代吡咯类(Pyrrole)广谱性杀虫剂,对哺乳动物和鱼类毒性低,对作物安全,在昆虫体内经脱去N-乙氧基乙基之后转化成氧化磷酸化解偶剂,由于解偶剂本身不存在靶标部位,也就不可能产生靶标抗性,因而对许多抗性昆虫防治有特效[1]。溴虫腈商品制剂10%除尽悬浮剂1500倍防治黄瓜瓜绢螟(Diaphania indica),施药后7 d死亡率达100%[2],以2000倍防治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施药后7 d校正防治为71.8%[3]。溴虫腈对茄子叶甲(Epitrix fuscula)的LC50为2.50 mg·L-1,是防治叶甲类害虫的有效药剂[4]。但有研究表明溴虫腈对水生生物、天敌昆虫如小菜蛾寄生蜂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均有较高的毒性[5.6]。文献表明,国内外有关溴虫腈在蔬菜地残留动态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SFE-CO2),结合气相色谱分析,研究溴虫腈土壤残留动态,为溴虫腈科学应用于无公害蔬菜生产,保护蔬菜地环境安全提供理论和应用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溴虫腈标准品,纯度为98.4%,购自美国CHEMSERVICE公司;10%除尽悬浮剂,有效成分溴虫腈,由巴斯夫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惠赠。 供试土壤采于华南农业大学教学农场。取地表层土壤(0~20 cm),将采集的土壤样品自然风干后去石砾、磨碎过40目筛备用,已采集的土壤密封放于-20 ℃冰箱中冷藏待用。土壤有机质含量6.4%,pH值为7.3。 1.2 主要仪器 本研究所用HP-6890气相色谱仪(GC)、ECD检测器、DB-1701毛细管柱(30 m×0.32 mm×1 μm),由美国安捷伦公司制造;1 L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仪,由华南理工大学华工-汉维新型分离技术开发中心研制。其余为常规仪器设备。 1.3 残留提取及气相色谱条件 样品提取:取样品50 g,加入丙酮70 mL,匀浆后用布氏漏斗减压抽滤,每次用丙酮30 mL清洗布氏漏斗,洗涤2次,合并滤液。将提取液转入500 mL的分液漏斗中,加入2%硫酸钠溶液100 mL,先用二氯甲烷50 mL清洗抽滤瓶后,倒入500 mL分液漏斗中,振摇1 min后,收集有机相,再用二氯甲烷30、20 mL萃取两次,合并三次提取液,加入乙酸乙酯2 mL在50 ℃水浴中浓缩到近干,再用少量乙酸乙酯溶解。 在2×30 cm层析柱中上下两端加无水硫酸钠1.5 cm,中间加Celite 545+2 g中性氧化铝2 g+活性碳0.5 g,用V(石油醚)/V(乙酸乙酯)=1/1混合溶液20 mL预淋后,上样,再用80 mL该混合溶液多次淋洗,收集全部淋洗液,浓缩近干,用正已烷定容到10 mL,待测上机。 GC条件:毛细管柱:DB-1701,30 m×0.32 mm×1 μm;汽化室温度250 ℃;检测器温度280 ℃;柱箱温度:始温200 ℃,以20 ℃/min程序升温至260 ℃,保持9 min;恒流3.5 mL·min-1,阳极气6 mL·min-1,柱+尾吹总流量60 mL·min-1,分流比为20,进样量2 μL;相对保留时间8.8 min [7,

文档评论(0)

docin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